首屆中學生詩歌論壇———人大附中站成功舉行
2016年12月7日,由海淀區作協、人大附中校團委主辦,人大附中槐雪詩社、木瓜讀書會協辦的第一屆中學生詩歌論壇——人大附中站,在人大附中高中樓成功舉辦。活動的目是普及詩歌知識,開拓眼界,為中學生詩歌愛好者與詩人們提供近距離交流的機會,為詩歌的未來進行的一次有益的實踐。
活動由人大附中槐雪詩社社長李沛航同學和海淀區作協秘書長王威互動主持。到會來賓有:著名詩人安琪、《北京文學》詩歌責編王秀云、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教師馮雷、央視《文化中國》編導、制片譚波、詩人殷曉媛、人人文學網總編王博生、《中學生導報》執行總編梁利萍、白雀獎創始人鄒雅冰、海淀區作協秘書長王威、海淀作協副秘書長肖娟,來賓都有共同的詩人身份。人大附中語文組的:王艷、解村、程祥鈺老師以及團委周奕麗老師參加了互動。作協還邀請了八一學校、民大附中文學社的同學參加了活動。
人大附中溫子鑒同學提出的一個問題作為開場:“在所有文化體裁的創作者中,唯有詩人難以用詩養活自己的。我們以為詩人并不是職業,而是一種文化身份。詩人身份和實際工作有時是相關的,有時是無關的,怎么看待此間的關系?”。對此,安琪老師首先發言。安琪老師向同學們親切而動情地講述了著名詩人舒婷,由女工到詩人的艱辛,表達出我們應扎實寫好我們自己的詩,不應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期而遇的回饋便會自然而然地到來。
馮雷老師接著講到,詩歌是一種無功利的審美活動。與其說是少數文人的狂歡,不如講成是人人都可寄托想象于上的容器。同時,馮老師也提出了他的疑惑,對于詩歌,是否存在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還是正如莎翁所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
殷曉媛認為新生代的詩歌,應融入不同的新生意象,尤其可從天文、地理、數學、物理等學科中提煉精華,使詩歌本身更有力量。她的一句比喻使同學們印象深刻,她講到:“沒有詩歌的靈魂成不了好的數學家”。
王秀云老師針對同學們的問題闡述了才華認知需要過程、詩歌水平需要沉淀的觀點。她說,想寫好詩,要多讀優秀的作品、模仿優秀的作品,尋找自己和優秀作品的差別,假以時日的滋養,好詩就自然而然地從心里冒出來了。
白雀獎創始人鄒雅冰則向我們說明了現在對于傳統詩歌文化的流失,并鼓勵我們在學習新詩的同時,從舊體詩中汲取營養,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王博生老師、王威老師都做了互動發言。
會上,許多同學提出了他們的想法。有同學將詩歌創作中的困惑拿來討論,獲得了很多啟發。對舊體詩感興趣的周禹任同學分享了他的觀點:詩人講究的是“氣”,即詩人的思想,并將思想寄托在語言里。然而,氣力不足的詩人是寫不出好詩的。正所謂,庸人所作之詩,自然是庸詩。嘉賓們對于當代中學生的深刻思考表示欣慰,希望諸位越加努力,堅守詩之本心。
在老師的解惑中同學們意識到,語言儲備和情感表達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表示要加大閱讀力度,訓練更多的語言技巧比作必闖的關口;同時認識到,詩人身份會讓你成為不容易被生活打倒的人,也會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到出路和宣泄口,但是,詩人身份不是和生活較勁的理由和借口,而是豐盈人生的最美方式。同學們紛紛表示在這樣的交流中收獲良多,會在詩歌之路繼續走下去。
此次活動是中學生詩歌論壇系列活動的首秀,是海淀區作協以海淀區小作協為平臺開展的文學服務的重點工作,具有價值高、創意新、效果佳的特點。詩人們不是以講課的形式出現,而是和同學們零距離討論、交流,使同學解決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少走彎路,活動得到了同學們的高度認可,引起強烈反響。活動得到了海淀區文聯的大力支持。
海淀作協向出席此次公益活動的嘉賓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