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年剛過,元月三日接通知去省詩詞學會,拿到2012年12月第二次印刷的《行思草箋》。這本書圖文并茂、裝幀精美、大氣磅礴。中華詩詞學會顧問袁第銳先生作序,蘭州大學林家英教授披閱全書,陸浩、程有清等省上領導題詞,許多同志、朋友給予支持和幫助。作者陳田貴先生的這本詩集早在2007年就出版發行了,在大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時代,已經并繼續產生著廣泛良好的反響。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前人之述備矣”,正好代表我的想法,作為一個讀者,無須再重復什么評介了,但作為個人的心得,還是有一些的。
陳田貴先生在本書跋的開頭說,書名起“《行思草箋》,有點類似邊走邊唱的意思。觀一景一物,讀一書一文,遇一人一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體會,隨吟隨記,草于便箋……”袁第銳先生序中開頭寫道“陳田貴先生,甘肅武山人也,出身農耕之家,敏而好學,尤愛詩詞。積年以來,雖身居要沖,公務倥傯,而不廢吟哦。《行思草箋》一稿,凡十卷,詩詞二百余首,自為箋注。”箋注是什么?箋注即注解。箋是寫信和題辭用的紙,注是用文字解釋的字句。注釋:也叫注解,用簡明的文字解釋書刊中的字、詞、句。也叫注文,解釋的文字。注腳:解釋字句的文字。附注、批注:注用小字,正文用大字。小注:直行書中央在正文中的注解,字體小于正文,多為雙行夾注。評注:評論并注解。銓注:注解說明。轉注:六書之一。許慎《說文解字敘》“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人解釋有很多分歧,比較可信的是清代戴震,段玉裁的說法,他們認為“轉注”就是互訓,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釋。如《說文》“老”字的解釋為“考也”,“考”字的解釋為“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所以叫轉注。集注:集合前人關于某部書的注釋或再加上自己的見解進行注釋,多用作書名。也叫集解或集釋。
我引陳田貴先生跋和袁老序中的數語,再由《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查出十多條有關箋注的詞條,還有人們都知道的歷史,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親手送給日本政要的《楚辭集注》,強調“言必行,行必果”。無非是想說明注釋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最近電視《書畫頻道》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毛澤東詩詞專題節目中,有老人家說自己的詩,講時過境遷,后來許多人給作的注釋不夠準確。我們手頭的《行思草箋》自為箋注,無疑省去了這樣的遺憾。大致統計,206首詩詞,有注釋的133首,占64.5%,未注釋的73首,占35.5%。下面例舉幾例。
《卦臺山》七律一首注釋過500字,分述了卦臺山、二水、雙龍、三陽開泰、人宗幾條。說明天水市北30公里三陽川境內,伏羲曾在此畫成八卦。葫蘆河傳說上古時,洪水淹沒人群,只有伏羲女媧乘葫蘆漂泊于水上而得救,因此得名葫蘆河。《神驥騰飛·序言》詩后注釋也超過500字,將駿馬成龍解釋為:相傳伏羲在卦臺山得一龍馬相助繪出八卦圖,但龍馬卻勞累過度,四肢無力,雙翼不舉。后來龍馬得伏羲點化溯渭河而上,到鴛鴦嘴,順支流榜沙河南行,來到在榜沙河與龍川河交匯之處,眼觀美景,頓覺心神氣爽,隨即四蹄騰空,雙翼臨風,化為一條巨龍,從此人們把榜沙河與龍川河交匯的地方叫馬力坡,這一帶河道稱為馬力川。我在武山相鄰地界隴西也工作過多年,從未聽過如此生動的故事。《種谷臺》注釋中鶯歌屲,指種谷臺西面的山坡,“屲”如果不解釋,很多人是不知其義的。《延安》詩作后注釋是長纓指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漢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又《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維也納》詩后,敘述了阿爾卑斯山下奧地利首都,18世紀后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在此度過了多年的音樂生涯……凡此種種,古今中外,層次分明,力求精準透澈,越看越有味道。起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地球上沒有兩條一樣的河流。你去過的地方,別人不一定去過,你讀過的書,別人可能沒有讀過。人們閱歷不同,對事物的認識自然會有差別,不加解釋,別人不一定懂得。詩詞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受字數、句式、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的要求,未能明明白白說清的地方,箋注是十分必要的。詩人出一本詩集所付出的心血是無可估量的,非常不容易,《行思草箋》的亮色亦在于此。最后順附藏頭詩一首表達對陳田貴先生的敬意:
行旅路幽長,思賢看遠方。
草船曾借箭,箋片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