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青年方陣

張怡微:從青春文學走向更大的生活場

核心提示:從復旦大學走出來的80后上海小女孩張怡微,2013年臺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得主,這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給一個正在臺灣地區讀博的祖國大陸學生。

    人物>>>

張怡微:從青春文學走向更大的生活場

  張怡微,1987年出生,上海作家協會簽約作家。復旦大學哲學系本科、中文系文學寫作專業碩士畢業,現就讀于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班。曾獲全國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第38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第二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佳作獎、第十五屆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作品有散文集《悵然年華》,小說集《青春禁忌游戲》《夢醒》《時光,請等一等》等。

  自述>>>

  當不了大光明的人,我愿當一盞小燈

  我13歲時在《新民晚報·夜光杯》發表了第一篇作品。而后有三四年時間,我一直投稿不中,依稀記得參加過幾個全國文學比賽,拿過一些優異獎。

  真正的命運轉折發生在高二,我拿了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開始在《萌芽》上發表小說。

  當時書讀得也不太好,趕上叛逆期,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不公平都針對我,有許多不開心的情緒要發泄。用數理化課的時間,寫了一組電影影評與小說,在《萌芽》周佩紅老師的欄目中發表了一些影評。許多讀者說看我的文章,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其中的一些人陪我十多年,看著我長大,但每次聽他們說“從年輕時就讀我的影評”,還是很愕然。

  我在復旦大學本科讀的是哲學,大部分業余時間都用來寫小說,專業倒學得像一場大夢。大三時,我參加《上海文學》雜志舉辦的中篇小說大賽,獲新人獎,開始在《上海文學》發表作品。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努力嘗試從青春文學走向更大的生活場域中去。彼時我出了兩本小說、一本散文,經《上海文學》的張重光、姚育民老師推薦加入了上海作協,頂著“最年輕入會”的帽子一直到現在。

  我碩士階段的專業是復旦中文系的“文學寫作”,研究方向是小說研究與實踐,算是終于將愛好當做了正職。仔細想起來我雖不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但大考試都有極佳考運。中考、高考、考研都驚嚇過度,卻平安抵達。復旦這個寫作專業很神秘,甫躍輝學長是第一屆,夏茗悠學妹是最后一屆,而我可能是唯一一位非保送、參加統考考上的外系學生。如今這個專業已合并至戲劇系MFA創意寫作。王宏圖、王安憶、陳思和教授都曾是我的老師,那三年我進步很快。碩士階段我去了臺灣兩次,都是以交換生身份。

  為了養活自己,這兩三年我接了很多專欄、評論,常常忘記自己還是個說故事的人,這讓我很警惕。總的來說,我基本能經營好還算滿意的生活。心里越來越平靜,有時靜得連根針落下的聲音都聽得到。尤其是到了博士階段,我住在臺北木柵的山上,有時一個禮拜都不聞市聲。再回看上海,書寫上海,倒是有了不一樣的滋味。

  今年發生的兩件事都令我的追憶重新變得綿長。一是趙長天老師的離開,讓我想到18歲時上海凜冽的冬天。二是我在臺灣印刻雜志上發了一個小中篇。雖然不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印成繁體字,但我也深知其中的偶然與不易。

  我又一次站在書店門口問雜志什么時候會來時,才發現我還是那個戰戰兢兢、新村里的上海丫頭。嘴巴不饒人,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但心里膽怯得要命。就連寫小說那么好的事,都始終帶著偷著樂的小光明。我大概永遠當不了大光明的人,我愿自己就當一盞小燈,在千里之外,在方寸之間。

  (張怡微/文,有刪節)

  對話>>>

  讓創作力跟上鑒賞力

  記者(以下簡稱記):“新概念”的影響力在你那一屆比首屆(1998年)削弱很多?

  張怡微(以下簡稱張):任何一個比賽做下去都會這樣。當年影響力大,是因為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當時大家還看紙質雜志,現在媒體環境不同了。而且,當時針對青年人的比賽很少。還有,最早的時候“新概念”跟大學掛鉤,可以保送,但從第三屆起就沒有了。到我這個時候,只跟自主招生掛鉤。在考試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特長,有的學校很看重它,有很好的照顧政策,但有的學校不在意,那就另當別論了。

  記:出書后你拿到了多少稿費?

  張:幾千塊錢吧,一半還是去年才拿到的。那時我們都被騙過很多錢,都是學生,也不懂,也沒精力討。我去年跟了一次討稿費的風潮,才拿到3000塊錢。

  記:那個時候你也是以寫青春小說為主?

  張:當時大家炒作概念,炒青年作家,只要年輕,怎么寫都是好的。出了太多的青春文學,什么疼痛青春、殘酷青春……多到都被淹沒了,其實是沒有用的。

  我之前寫了很多不好的東西,那時注重的是情感的共鳴。當時經歷少,看書也少,你被一種速成的東西激發負面情緒。其實這種情緒都是被啟發出來的,你現在知道從迷惘的程度上來講,大學畢業時跟青春期絕對是兩樣的,至少那時還有一個目標。

  記:情緒抒發是青春期寫作的特點。

  張:對。大部分人是因為經歷了一些事情、一些感覺,有想要分享的欲望,但這其實不足以支撐持續性寫作。情緒的抒發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很多人喜歡寫自己的童年跟少年,可不知道寫到哪里結束。這個問題出在哪里?其實就是沒有結構。在寫作一開始就知道哪里開始、哪里結束,這叫結構。你看《百年孤獨》絕對不可能是寫到哪里算哪里的,它有使命在里面。

  記:好的文學作品都是這樣,比如說你在研究的中國古典小說。

  張:對,《西游記》也是有使命的,它不是為了打怪獸而打怪獸。孫悟空在花果山日子過得很好,為什么想要出來?因為他考慮到了死亡的問題。他怕死,開始想怎么能夠不死。這里其實非常深刻,這是一個克服虛無的過程。

  記:現在你寫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張:創作力跟不上鑒賞力。比如說你看書已經形成一種品味了,可自己下筆后,卻是你最不欣賞的那種人,很痛苦對不對?要把這兩者的差距縮小,就是我現在做的事。

  故事>>>

  從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后,張怡微選擇了去臺灣政治大學攻讀文學博士,之前她獲得了2013年臺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這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給一個正在臺灣地區讀博的祖國大陸學生。

  采訪她的時候恰值清明假期,她從臺北返滬。見面當天,她早上剛參加了《萌芽》雜志前任主編趙長天先生的葬禮,下午又去聽了復旦中文系舉辦的臺灣學者講座,一切事畢,匆匆趕來。開始聊的時候她一邊看著iPad,一邊回答我的問題,語速很快,有一句沒一句的,卻很實在。

  作為2003年第六屆“新概念”的一等獎,她所受到的關注遠不如從前。即便沒趕上成名的潮熱,她也踩上了青春文學出書熱的尾巴。張怡微坦言,當時是前幾屆的出書,再搭著自己的一本書,就這樣,終于也是捧出作品為以后打下了基礎。

  2006年,她出了散文集《悵然年華》、短篇小說集《青春禁忌游戲》,而后作品接連問世,如《夢·醒》《下一站,西單》《時光,請等一等》等中長篇小說,并于2012年創作了長篇小說《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獲得當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新人獎提名。有評論說,出生于1987年的張怡微,作品中卻有少年老成的范兒。相較其他同齡作家,張怡微接觸社會的程度更深,說到作家與人相處的問題,她說,“人家已經很怕你亂寫些什么了,如果你這人再不好相處,那就很慘了。”

  生于上海,貼著地面長大

  張怡微出生在上海的工人新村。她沒有受過這座繁華都市的精英式教育,在新村的菜場小學上學。她記得直到五年級,學校才調來一個師范學校的老師,講他們從來沒聽說過的李商隱,覺得非常奇怪。在小說中,她寫過一個親身經歷的片段:有一次寫錯“荷花”兩字,被一位老師罰站在門口,老師訓斥道,“你以后怎么建設國家?!”后來知道,原來這個老師名叫荷花。

  因為成長背景的緣故,張怡微沒有人們印象中上海女孩的嬌弱敏感,她是貼著地面長大的。因為父母離異的關系,張怡微很早就開始獨自承擔自己的生活所需。她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就讀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寫作方向。在學校的這七年間,她前后去過二十余家單位實習,對報刊雜志、傳媒影視、房地產業均有涉獵。為了應付經濟壓力,她也曾經同時兼職數份工作。

  雖然在上海長大,張怡微對都市生活卻并不認同,很少泡咖啡館,也不去酒吧。“我很窮,一直保持著一個苦勞的狀態。但是我本質上不是一個迷惘的人,我不贊同這種價值,也不去寫它。我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很拼。”

  本科畢業,她和大家一樣努力地找工作,不巧的是恰好遇到金融危機,就業十分困難。張怡微回憶說當時找工作,人家都會追出來把簡歷還給她,說“我們不要哲學系的人”。經過了這些年的奮斗打拼,如今在臺灣專心讀書的張怡微明確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如果可以,我就一直寫作了吧。”近期,她固定為《上海壹周》、《鯉》等刊物撰稿,用她的話說,是在用散文和專欄來養活小說。

  和諧底下都有艱辛的東西

  怡微喜歡類似“三言二拍”這樣的世情小說。“我喜歡那種復雜的、不知滋味的東西。日本電影里經常有這樣的東西,比如《東京物語》。”她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微妙的不和諧瞬間,“你知道,婚禮并不都是喜慶的,葬禮也會有笑點。”談到這個話題,她隨手描繪了一個典型的場景,“比如說一個女孩出嫁,她父母離異,之前父親從來沒有養過她,但是婚禮那天父親得牽著手把她交給新郎,這時候不明就里的司儀卻在臺上喜慶、動情地講這個父親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女兒養大……生活中這種瞬間是很多的,這里面有老百姓很多小小的哀愁。我本身就是格局很小的,我喜歡這個東西。”

  對家長里短中小人物情緒、情感的敏感與張怡微本人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早年父母離異,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除夕夜,她都要一個人從爸爸家走到媽媽家,“這一段路是沒有人陪我走的,很漫長。現在年紀大了,無所謂了。有時候想想,如果大家鬧起來一拍兩散,反而只有輕松。”

  “所有你看起來的和諧和團圓,底下都有非常非常辛苦、艱辛的東西。”在短篇小說集《時光,請你等一等》中,每個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有著這樣灰色的生活基調,卻不悲傷,在每一篇的結尾主人公都會露出無所謂的樣子讓生活繼續下去。這種情緒的過渡和對抗,正是她所關注的家長里短中體現的頑強生命力。

  不自我,不玄幻,直面現實

  在新作《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中,張怡微關注的是父、祖輩自1949年以后隨著工人新村的建成在上海扎根的故事。為此,她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咨詢。針對這本書,書評人李偉長寫道,“當你發現一個如此年輕的作家,癡迷于書寫她父輩們的故事,而不再是多數80后作家拿手的私人小生活時,相信你會像我一樣,不由得表示贊嘆,畢竟80 后作家多寫自己被人詬病已久。”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里,張怡微很少寫愛情,她說自己的愛情資源很少,寫不過別人。從“新概念”中脫穎而出,她不執迷于自我的私人化寫作,也不喜歡玄幻和虛構,而是選擇站在地上,讓一支筆像雞毛撣子一樣擦拭生活的塵土。這種少年老成,也是生活賦予她的能量。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