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文學原創

李一鳴:與鄉村大地共生長

核心提示:2017.7.7 第27期(總第1065期)第三版刊發《李一鳴:與鄉村大地共生長》

李一鳴:與鄉村大地共生長

 李一鳴(北京)


《月光下的蘿卜燈》:黛安著;漓江出版社出版。

 

讀黛安的《月光下的蘿卜燈》,回返故鄉,追憶童年。

故鄉是什么?故鄉是空曠的自然,月光、繁星、北風,無盡的田野;是蓬勃的植物,香椿、槐花、棉花,簇擁的麥田;是親切的動物,恬靜的羊羔、勤苦的驢駒、咳嗽的刺猬、嘎嘎叫的鴨子;是童話的時間,上陽春、醉花陰、秋夜靜、白雪詞;是摯愛的血親,爹、娘、姐、弟、童年玩伴、鄰里鄉親;是被悠遠時間、遼闊空間阻隔,被記憶虛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的心靈憩園。《月光下的蘿卜燈》,充滿作者對故鄉、對童年、對養育自己生命與心靈的那塊土地的深情告白,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百千風物的著意描摹,對童年經驗的細膩觀照。

中國作家大多具有鄉村背景,鄉土不僅僅是其一生揮之不去割舍不了的情愫,更是其文學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對在鄉村度過童年時光的作者而言,鄉村故園始終蔓延于創作過程,氤氳于作品之內,外顯為特殊的氣韻與品格。或許,正是得于對鄉村沃野豐富蕪雜記憶的采擷,文學作品才被注入紛紜生長的活力與生機。

丹納曾在《藝術哲學》中指出:“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大約沒有比故園土地所賦予人對世界的解釋,來得最為深刻與恰切了。作者正是將懷鄉情結隱性貫穿于文本,并形成一條顯性線索,從而完成一個都市生活的現代人從現實生活到故園風物的藝術性過渡,并成為其精神回返的出發點。作者以小說筆法、童話神韻,對故土人情風物深情展現。那里有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有神奇,有智勇,有張揚的熱情、純真,有健康、優美,當然也有沉郁的悲傷、痛苦、死亡和別離,這繁復的人類的生活。“月亮”是其作品的重要意象。“天上掛著一個白晃晃的大月亮”“一個大月亮靜靜地飄在胡同上面”“天井里白花花亮堂堂的,像開了一天井白杏花”,這是鮮明的物象,更是純凈的心象,親情深深、鄉鄰和諧、農人友善,一輪家鄉的月亮,朗照著思鄉人的心田。而這月光之下,最動人心魄的是隱匿著鄉村五味雜陳難以言說的秘密隱痛:一瘸一拐的柱子叔,險些成了啞巴的二姐,誰和誰長得都不一樣的姐弟仨,悶聲抽煙的廣平叔等等,這些鄉村的人,這些人的命運,是另一種看不見的風物,是與鄉村大地共生長的傳統,是遙遠而近在咫尺的悲歡。是誰在捉弄人的命運,或是命運在捉弄人的生活?悲劇,這中國鄉村大地上從不缺失的屬性,它與個體意識的蘇醒既對立又相成,就像大地上的夜晚與白天,更仿佛生與死,最終從對抗走向融合,共同完成鄉村風物的輪轉。作品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力抵千鈞,將作為個體的人面對世事的無能為力,具象而真切地呈現出來,這種細膩具象的呈現,深入整部作品的寫作,進而成為一種文學的肌理。

鄉土之為情結,亦來自童年的記憶和經驗。丹納說,對于孩童,“他拿未熟悉的眼睛看一件事物,他還具有未被沾染的能力,把物作為物來吸收”。童年是人生的起點,童年總是與純凈、純粹、純潔相聯,一張白紙般的童年心靈,最易于銘寫對世界最初的印象。因此,“童年經驗”潛藏于每個人心中。特別當一個人遠離故鄉日久,遭遇人生坎坷之時,源自童年經驗引發的懷鄉之情便愈濃愈烈。“化了雪,過了年,正月十五上完燈,再有幾場春風,杏花就又開了。那時,二娘娘家的院子上空,就又靜靜地飄浮著一朵清亮的云彩了。”“天井里,端午和小草的笑聲,像用繩子牽著,清清楚楚地傳了出來,整個胡同的人都聽到了。”“三嬸接過去,嘆了口氣。那聲輕輕的嘆息,像月光下,一朵槐花飄下來。”“麥芒黃了,麥穗黃了,麥葉黃了。晌午,明晃晃的大太陽下,每朵麥穗都在嘎嘣嘎嘣地響。晚上,整個村莊都霍哧霍哧地把鐮刀磨成了天上亮汪汪的月牙。”杏樹之上的云彩,月光下的槐花,麥芒與麥穗,明晃晃的大太陽,亮汪汪的月牙,童年的溫情夢幻記憶充盈著歲月的單純美好,仿佛一幅幅質樸生動的鄉土風情畫,搖曳于紙卷之上。當然,此時的懷鄉并不僅僅意味著回歸童年鄉土生活,而是對純粹生命、純凈人生的向往。

應該沒有任何地方比童年的故園土地,更有理由成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傳統。鄉土生活的生命經驗,準確無誤地成為鄉土寫作的精神底色,作品以對故鄉的回返,對那片土地上人心人情的吟詠與守望,介入了對中國現代鄉土寫作的繼承。深刻的童年記憶,使作者的心靈情不自禁地向著故鄉土地趨近,流連于那些隱秘的歲月,并試圖通過對鄉村生活普遍性的探索,超越對現實物質之鄉單純的懷念與向往,內蘊指向對生命原點的追求,對人性自然自由境界的皈依,對人類心靈家園的沉浸,從而達成對“鄉土情結寫作”的鮮明的審美力量。

但是正如生與死結構了這個世界一樣,沉淪與升騰同樣結構著鄉村土地的命運之輪。在這“還鄉”之旅中,只有不僅展現一種情結和經驗,對風物的贊美與歌詠,而且深刻關注人類精神的艱難跋涉,人類生存困境的焦慮,人類變化無常的命運和不可預測的未來,作品才可抵達對民族文化內在蘊意的深沉關懷、審視與觀照。

 

(李一鳴  山東博興人,文學博士,作家、評論家、教授,現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擔任山東省濱州醫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選自《人民日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