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妻弟掃墓
劉建奇
2018年9月1日,天高云淡,秋風習習,我偕同妻子、妻兄和兒子從楊凌車站登上了西去的高鐵列車,專程前往新疆祭奠41年前犧牲在巴音郭楞州和靜縣的妻弟,一路上一種厚重的牽掛和深深的懷念籠罩著大家的心田。
妻弟名叫胥志強,是乾縣周城鄉人。生于1958年,1976年3月參軍到鐵道兵駐新疆部隊服役,1977年5月5日在修筑南疆鐵路中不幸以身殉職,時年只有19歲。那一年噩耗傳來,家人們悲痛萬分,鄉鄰右舍為之哀傷惋惜,他的離去帶走了岳母老人家的靈魂,也給眾多的親人留下了永遠的悲傷和思念。
41年來,家人們總想去新疆為妻弟祭奠掃墓,但由于各種原因,始終未能知道他的安息地在何處,岳母在世時,每逢清明節,都要到村西十字路口朝西北方燒些紙錢,向妻弟祈禱一番。1985年4月妻兄想念心切,獨自一人去了新疆尋找弟弟的安葬地,一路上到處打聽,費盡周折,總算才知道弟弟原來所在的鐵道兵部隊已經撤銷建制,整體并入鐵道部,部隊離開時,也沒有向地方上作任何移交。他在新疆轉了半個月找不到下落,無奈間噙著眼淚,只好返回。冬去春來,年復一年,盡管歲月的長河漸漸遠去,但親人們對妻弟還是有著魂牽夢縈的思念,每當提起為他祭奠的事都是無言的淚水,四十一載的等待疼了家人的心,白了家人的頭。
這次能去新疆和靜縣掃墓,我們親屬衷心的感謝三秦都市報和巴音郭楞日報兩家報社,是他們的聯動努力,才使我們終于跨過了41年的阻隔,實現了夙愿。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妻兄一位朋友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了一則尋找烈士親屬的消息,當即用手機拍下轉發給了他,當妻兄看見上面弟弟的名字時,既意外、又感動,差點驚叫起來,立馬撥通了三秦都市報張姓記者的電話,確認了這一消息之后,又很快通知了家人,至此我們才知道妻弟現安葬在和靜縣新建的人民烈士陵園,他的靈魂至今還飄蕩在生前修建的南疆鐵路線上,飄蕩在天山群峰之間。
第二天下午,我們一行到達了和靜縣,從新疆版圖上看,和靜縣位于天山南麓,地域非常遼闊,面積有39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高原占了92%,南疆鐵路自北向南,穿越在秀美靈動的天山之間。在和靜縣停留期間,我也了解到那段波瀾壯闊的筑路歷史,這條全長470公里的鐵路,從1974年開始,當年鐵道兵部隊調集了萬余官兵,歷時十年,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沐風櫛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惡劣環境和地質及自然災害等種種困難,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修通了這條縱貫新疆南北大動脈,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這條鐵路線上當年曾激蕩出無數閃亮的星火,也承載了妻弟和戰友們英勇奮戰的光輝足跡。
第三天清早我們便來到了和靜縣民政局,接待的同志十分熱情,聽了情況介紹后,對我們食宿作了周到的安排,并派專車送我們到了烈士陵園,陵園座落于縣城東北方天山腳下,其面積之大,規格之高,在內地很少見到。秋日的園內,柏樹青翠挺拔,莊嚴肅穆,在高大雄偉的紀念碑前我們先是敬獻了花籃鞠躬默哀,后又跨上臺階,恭讀著石碑上的文字,妻弟名字鐫刻其中,此時不由自主的熱淚直下,碑的兩側是鐵道兵雕塑,濃縮著戰士的群像,栩栩如生,讓人肅然起敬。講解員介紹到,這座陵園建于2014年,那一年和靜縣委、縣政府為了更好的銘記歷史,追思英雄,投入了巨大的財力,把為修筑南疆鐵路犧牲后、就地散葬在鐵路沿線的近200名烈士骨骸,集中遷葬到了這里。自陵園建成后,前來緬懷烈士的人們成群結隊、絡繹不絕。此時涌入我腦海的感念是青山處處埋忠骨,當年兄弟今安在,妻弟他現在和戰友們一起長眠在這里,不孤單也不寂寞,雖然離開我們而去41年了,筑路的大軍也早已遠去,可他和犧牲的戰友們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他們的英名也沒有因歲月的久遠而失去光彩,相反他們的光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顯得透亮和耀眼,他們依然活在千千萬萬人民心中。作為烈屬,我們要向和靜縣的黨政領導和各族人民深深道一聲謝謝,感謝你們給了妻弟這般歸宿。
離開紀念碑,進入到了墓地區,翠綠的柏樹之間整齊的排列著約有200塊石碑,柏樹在山風的吹拂下沙沙作響,仿佛是烈士們對我們到來的問候,環視周圍一座座墓碑,我心中甚感悲痛,一股強烈復雜的心緒涌上心頭,碑上每一個名字都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一個名字都記載著鐵道兵修筑南疆鐵路的壯烈歲月。
在講解員引領下,很快便找到了妻弟墳墓,墓體是用大理石砌成的非常壯觀,墳頭石碑上“胥志強烈士”五個大字格外醒目,剛到墳前,未及獻上供品,我們幾人就已淚如泉涌,哭成了淚人,妻子一下子撲倒在墓上嚎啕大哭起來,雙手不停地拍打著墳墓,聲聲呼喊著弟弟乳名,血脈相連的情感,41載入骨入肉的牽掛,在這一刻全都釋放出來了,剎那間撕人心肺的哭聲連成一片,回蕩在陵園的上空,惹得站在一旁的講解員和司機也在不斷的擦拭著眼淚,哭聲引來了一大群前來祭奠戰友的重慶籍鐵道老兵,他們個個含淚勸慰著我們,攙扶起妻子和大家在一起拍了合影照。看到這些年已花甲的老兵,我忽然間想起了41年前妻弟與親人們告別時胸帶大紅花、笑容滿面的那一幕,而今天我們卻以香蠟、清酒之儀祭奠在他的墳前,此時此刻我有了別樣的感受。
這一天歸來住宿和靜賓館,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入睡,在惋惜妻弟的同時,也明白了穿上軍裝和“獻身”的生命意義。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使命,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擔當,從保家衛國到和平建設,時代的主題在變,參軍的青年在變,但不變的是人民子弟兵身上流淌的血脈、胸中燃燒的激情、肩上扛起的責任。妻弟為祖國建設血灑天山奉獻了一個真正的軍魂,他的愛國情懷和大無畏犧牲精神,已經注入了國家的血脈,他和犧牲的戰友們是國家民族之魂的組成部分,為國捐軀,彪炳千古!
志強,我的好兄弟,安息吧,往后我們還要再來看您。
作者:劉建奇,陜西武功人,咸陽市作協會員,武功作協理事。寫于國家第五個烈士紀念日
2018年9月30日
妻弟名叫胥志強,是乾縣周城鄉人。生于1958年,1976年3月參軍到鐵道兵駐新疆部隊服役,1977年5月5日在修筑南疆鐵路中不幸以身殉職,時年只有19歲。那一年噩耗傳來,家人們悲痛萬分,鄉鄰右舍為之哀傷惋惜,他的離去帶走了岳母老人家的靈魂,也給眾多的親人留下了永遠的悲傷和思念。
41年來,家人們總想去新疆為妻弟祭奠掃墓,但由于各種原因,始終未能知道他的安息地在何處,岳母在世時,每逢清明節,都要到村西十字路口朝西北方燒些紙錢,向妻弟祈禱一番。1985年4月妻兄想念心切,獨自一人去了新疆尋找弟弟的安葬地,一路上到處打聽,費盡周折,總算才知道弟弟原來所在的鐵道兵部隊已經撤銷建制,整體并入鐵道部,部隊離開時,也沒有向地方上作任何移交。他在新疆轉了半個月找不到下落,無奈間噙著眼淚,只好返回。冬去春來,年復一年,盡管歲月的長河漸漸遠去,但親人們對妻弟還是有著魂牽夢縈的思念,每當提起為他祭奠的事都是無言的淚水,四十一載的等待疼了家人的心,白了家人的頭。
這次能去新疆和靜縣掃墓,我們親屬衷心的感謝三秦都市報和巴音郭楞日報兩家報社,是他們的聯動努力,才使我們終于跨過了41年的阻隔,實現了夙愿。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妻兄一位朋友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了一則尋找烈士親屬的消息,當即用手機拍下轉發給了他,當妻兄看見上面弟弟的名字時,既意外、又感動,差點驚叫起來,立馬撥通了三秦都市報張姓記者的電話,確認了這一消息之后,又很快通知了家人,至此我們才知道妻弟現安葬在和靜縣新建的人民烈士陵園,他的靈魂至今還飄蕩在生前修建的南疆鐵路線上,飄蕩在天山群峰之間。
第二天下午,我們一行到達了和靜縣,從新疆版圖上看,和靜縣位于天山南麓,地域非常遼闊,面積有39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高原占了92%,南疆鐵路自北向南,穿越在秀美靈動的天山之間。在和靜縣停留期間,我也了解到那段波瀾壯闊的筑路歷史,這條全長470公里的鐵路,從1974年開始,當年鐵道兵部隊調集了萬余官兵,歷時十年,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沐風櫛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惡劣環境和地質及自然災害等種種困難,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修通了這條縱貫新疆南北大動脈,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這條鐵路線上當年曾激蕩出無數閃亮的星火,也承載了妻弟和戰友們英勇奮戰的光輝足跡。
第三天清早我們便來到了和靜縣民政局,接待的同志十分熱情,聽了情況介紹后,對我們食宿作了周到的安排,并派專車送我們到了烈士陵園,陵園座落于縣城東北方天山腳下,其面積之大,規格之高,在內地很少見到。秋日的園內,柏樹青翠挺拔,莊嚴肅穆,在高大雄偉的紀念碑前我們先是敬獻了花籃鞠躬默哀,后又跨上臺階,恭讀著石碑上的文字,妻弟名字鐫刻其中,此時不由自主的熱淚直下,碑的兩側是鐵道兵雕塑,濃縮著戰士的群像,栩栩如生,讓人肅然起敬。講解員介紹到,這座陵園建于2014年,那一年和靜縣委、縣政府為了更好的銘記歷史,追思英雄,投入了巨大的財力,把為修筑南疆鐵路犧牲后、就地散葬在鐵路沿線的近200名烈士骨骸,集中遷葬到了這里。自陵園建成后,前來緬懷烈士的人們成群結隊、絡繹不絕。此時涌入我腦海的感念是青山處處埋忠骨,當年兄弟今安在,妻弟他現在和戰友們一起長眠在這里,不孤單也不寂寞,雖然離開我們而去41年了,筑路的大軍也早已遠去,可他和犧牲的戰友們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他們的英名也沒有因歲月的久遠而失去光彩,相反他們的光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顯得透亮和耀眼,他們依然活在千千萬萬人民心中。作為烈屬,我們要向和靜縣的黨政領導和各族人民深深道一聲謝謝,感謝你們給了妻弟這般歸宿。
離開紀念碑,進入到了墓地區,翠綠的柏樹之間整齊的排列著約有200塊石碑,柏樹在山風的吹拂下沙沙作響,仿佛是烈士們對我們到來的問候,環視周圍一座座墓碑,我心中甚感悲痛,一股強烈復雜的心緒涌上心頭,碑上每一個名字都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一個名字都記載著鐵道兵修筑南疆鐵路的壯烈歲月。
在講解員引領下,很快便找到了妻弟墳墓,墓體是用大理石砌成的非常壯觀,墳頭石碑上“胥志強烈士”五個大字格外醒目,剛到墳前,未及獻上供品,我們幾人就已淚如泉涌,哭成了淚人,妻子一下子撲倒在墓上嚎啕大哭起來,雙手不停地拍打著墳墓,聲聲呼喊著弟弟乳名,血脈相連的情感,41載入骨入肉的牽掛,在這一刻全都釋放出來了,剎那間撕人心肺的哭聲連成一片,回蕩在陵園的上空,惹得站在一旁的講解員和司機也在不斷的擦拭著眼淚,哭聲引來了一大群前來祭奠戰友的重慶籍鐵道老兵,他們個個含淚勸慰著我們,攙扶起妻子和大家在一起拍了合影照。看到這些年已花甲的老兵,我忽然間想起了41年前妻弟與親人們告別時胸帶大紅花、笑容滿面的那一幕,而今天我們卻以香蠟、清酒之儀祭奠在他的墳前,此時此刻我有了別樣的感受。
這一天歸來住宿和靜賓館,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入睡,在惋惜妻弟的同時,也明白了穿上軍裝和“獻身”的生命意義。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使命,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擔當,從保家衛國到和平建設,時代的主題在變,參軍的青年在變,但不變的是人民子弟兵身上流淌的血脈、胸中燃燒的激情、肩上扛起的責任。妻弟為祖國建設血灑天山奉獻了一個真正的軍魂,他的愛國情懷和大無畏犧牲精神,已經注入了國家的血脈,他和犧牲的戰友們是國家民族之魂的組成部分,為國捐軀,彪炳千古!
志強,我的好兄弟,安息吧,往后我們還要再來看您。
作者:劉建奇,陜西武功人,咸陽市作協會員,武功作協理事。寫于國家第五個烈士紀念日
2018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