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詩篇2018卷》出版
《北漂詩篇2018卷》目錄
代序|“靈魂相遇,詩句就是肉身” / 師力斌
輯一|詩
打工人的生活味道(4 首) / 張華
離家三百里(4 首) / 馮朝軍
萬物扎根于我(6 首) / 劉浪
北京的味道(4 首) / 馬曉康
空曠的名字(3 首) / 冷宇飛紅
八大處(4 首) / 孤城
圓明園過火木斷想(4 首) / 趙應
不要以為我是一個人(3 首) / 萬華山
租客(3 首) / 莫笑愚
女記者(3 首) / 袁凌
我愿意被遺忘(5 首) / 老巢
我想自造一個天堂(5 首) / 蔡誠
我的 1980 年代的春天(3 首) / 大槍
雨中往事(4 首) / 周瑟瑟
證詞或今夜月色(3 首) / 適凡
過年回家(2 首) / 李若
坐在地鐵上的赤子(3 首) / 馬文秀
小堡西街的下午,關于幸福(5 首) / 花語
生活劇場(6 首) / 牧野
二十歲在春天的窗子里看到這些(2 首) / 靳朗
和你一起密西西比/ 艾若
終夜徘徊(2 首) / 黑豐
第一課(3 首) / 周青
漳州和北京(5 首) / 安琪
高鐵站臺(3 首) / 周朝
再憶(3 首) / 郵楓
活著(3 首) / 大玉
快(3 首) / 黃金銘
水底的故鄉(2 首) / 楊罡
超越風的姿態(3 首) / 蘇笑嫣
家,我又一次想你(2 首) / 郁浪子
快遞哥(2 首) / 胡松夏
我想走一段夜路(2 首) / 周步
打工者(2 首) / 劉善棟
小鎮人在北京(4 首) / 李舒蘭
北漂(3 首) / 郭小強
火車票在春天死去(3 首) / 趙帥
我的世界是一座華麗的廢墟(2 首) / 王茜
愛情一直在我的體內奔跑/ 柳風
城市之堵/ 杜占明
北京的雨/ 徐禎霞
萬年青(3 首) / 李彥菊
且停記(4 首) / 陳亮
時代在我的身體里復習了歷史(5 首) / 王金明
夜宿大悲巖(2 首) / 馮昭
史記(4 首) / 車前子
要有多堅強才敢念念不忘/ 水云煙
詩歌民工從秦皇島返回京城(4 首) / 張小云
到燕郊西來做我的愛人(4 首) / 姜博瀚
之后(2 首) / 士農工商
99.9 平方(4 首) / 瀟瀟
喜鵲飛到 22 樓(3 首) / 王秀云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3 首) / 韋宏山
七夕(3 首) / 王邦定
沒有人比我更能忍受孤獨(4 首) / 沈亦然
車站(2 首) / 蘇豐雷
出征(3 首) / 趙瓊
拒絕(4 首) / 祭司
我欠北京一個北漂/ 雷從俊
草原上的尊嚴(3 首) / 李成恩
穩定的父親(2 首) / 閻松
和時間聊天(2 首) / 李川李不川
北京的七點零八分(2 首) / 曾龍
尋人啟事(2 首) / 黃華
稻谷深沉(4 首) / 魯克
敢不敢做好人(2 首) / 祝雪俠
人生無量之壇(3 首) / 天浪
鴿子花/ 武眉凌
萬畝荷花開在韓家蕩(3 首) / 愛斐兒
67 弄(2 首) / 桑吉格格
人物志:詩人老賀/ 李飛駿
琉璃廠(2 首) / 張成德
老人成為家里的游子/ 張紹民
觀察清華東路的窨井蓋/ 周江華
時光蒼茫且深邃(3 首) / 娜仁琪琪格
走在北京(4 首) / 孫殿英
北京地鐵中啜泣的女人(3 首) / 曹誰
從北京騎車到天津(3 首) / 阿琪阿鈺
我還在堅持/ 大蟲
古皮氏城紀事(3 首) / 曹喜蛙
北京之鹽(4 首) / 劉不偉
子非我/ 盛華厚
途中的秘密(3 首) / 謝華章
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相遇/ 王月
京城漂流記(3 首) / 談雅麗
京郊行(2 首) / 楊拓
外來務工人員(3 首) / 王長征
大地的交響(2 首) / 紅河
鄰居(3 首) / 林茶居
命(2 首) / 劉傲夫
秋逢(2 首) / 陳炳南
夜幕下(3 首) / 紫簫
在北寺村的深夜(3 首) / 火石
我辭別了我出生的村莊(2 首) / 李松
我們拒絕不了冷(3 首) / 魯櫓
北京的北,北京的京(3 首) / 王迪
一個夢(3 首) / 七月友小虎
在玉淵潭看櫻花(3 首) / 張后
很難不被遠處的海誘惑(2 首) / 朱子慶
像嘴唇樣腫脹的公共汽車(5 首) / 李荼
玄奘故里(2 首) / 周占林
丟了立夏/ 相國
和父親交談(3 首) / 楚紅城
七月(3 首) / 杜思尚
金色十四行(3 首) / 馬莉
時間深處(3 首) / 綠魚
西安吃面去(2 首) / 老彥娟
在小堡廣場等我的人(2 首) / 攀峰
逃跑的牛郎/ 徐良園
繞開你的勝利回到你的從前(2 首) / 娜仁朵蘭
蜜蜂(2 首) / 邢昊
雷聲不斷(4 首) / 星漢
漢語詩章(3 首) / 黎正光
通惠河邊(4 首) / 李兆慶
下游中游上游(4 首) / 玙姬
培訓之后(2 首) / 張永軍
皮村獻詩(2 首) / 胡小海
雅寶路(3 首) / 馬志剛
海(2 首) / 吳震寰
網絡毀了我(3 首) / 彭華毅
想親人(3 首) / 李愛蓮
慢光陰(3 首) / 空巷子
一只必須的蘋果(4 首) / 潘漠子
我們一起走進了金色的午后(5 首) / 楊北城
茉莉(3 首) / 王冷陽
雙河溶洞/ 梅爾
一碗老北京炸醬面/ 燕淑清
煤礦工人/ 馬躍
站臺(3 首) / 楊康
像一副對聯(3 首) / 朱一木
潮白河的春天(2 首) / 中島
輯二|論
漂泊的時代與追夢的靈魂/ 程一身
吟誦那些沒有句號的句子/ 胡一峰
肩扛使命 心裝大海/ 宗德宏
《北漂詩篇》與新世紀的漂泊詩學/ 陳進武
后記 |“一本詩歌版的北京志”/ 安琪
代序
“靈魂相遇,詩句就是肉身”
師力斌
一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這些詩作。每一首都具體鮮活生動,讓我感覺,這本詩集就是北漂一族的靈魂聚集,詩句就是詩人們的肉身。是的,生命體驗對于詩歌來說太重要了。一首詩如果沒有生命體驗,它就很可能沒有感染力。百年來,關于詩是什么,詩怎樣寫,我們已說過太多,然而,理論上的推演論證分析,一切概念說法主張,最終都抵不過生命書寫。讀這本詩選,那些跳動在詩句中的體驗和靈魂,使我無法割舍,也不忍在理論上啰嗦。本來,我在2017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北漂詩篇》中寫過一個長篇序言,感覺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這本性質相同的書沒有什么可說的了,但讀完這些詩句,訴說的沖動無法自抑,我對這些大部分都陌生北漂詩人的尊敬和喜愛無法自抑,頻頻共鳴于他們的生命體驗和靈魂呼喊。我深切地感到,我需要去做的,僅僅是將這些豐富斑駁鮮活的生命書寫羅列出來。
最近,賈平凹的一番話于新詩頗有啟示。他在《十月》雜志系列訪談接受行超訪談談到《紅樓夢》時說,“你看它寫的是賈府的衰敗,實際上寫的是國家的衰敗,發生的故事。所以作品一定要寫大家同感的,擴大就是人類同感的東西,大部分人群同感的東西,進步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這個作品才有價值”。在詩歌理論探討中,我們很難把握什么是“大家同感”,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詩選,卻讓我切實感受到賈平凹所說的“大家同感”,讓我產生了不斷的共鳴,有壓抑不住的訴說沖動。這些詩向我傳達的,不是一個人自言自語的,而是一大群人喧嘩騷動的;不是時光安穩神閑氣定的,而是世事變幻捉摸不定的;不是停駐靜思小憩的,而是流動顛簸糾結的;不是高高在上顯而易見的,而是深深潛藏在城市之流底部不易察覺的;不是飽暖安逸無所用心的,而是掙扎打拼嘔心瀝血的;不是一個人能寫出來的,而是千百個人極度膨脹的、多面的、紛繁復雜的群體體驗和心理狀態,是這一個,也是那一群。簡言之,既是一個個個體的心理告白,也是一個獨特社會群體的心理呈現。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比北漂更復雜的群體感受了。
北漂一族尋找,打拼,忍受,期冀,輾轉,流離,創造,失敗,呼喊,嘆息,他們寫出了活生生的、五花八門的生命體驗,呈現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劉浪寫出了出租屋的詩意逼仄:“由于狹小,屋里的每件東西都有多種用途/唯一的桌子,既是飯桌也是書桌/僅有的窗戶,既用于采光也用于眺望/那扇門,一旦關上就沒有另外的出口/這張床,是他們爭吵的地方也是他們和解的地方”(《由于狹小》)。馮朝軍寫出了寄人籬下的低頭:“和我一樣,他也是一個失敗者/和我一樣,先是不服/然后慢慢學會了低頭/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獨自包扎/流血的傷口”(《傷疤》)。徐良園寫出了拋家舍業的內疚自責:“歉收的牛郎啊/竟敢踏上城市浪漫的鵲橋/生活的包袱/也幻想到城里去甩掉”(《逃跑的牛郎》)。朱子慶這樣描述城市的土地:“城市的莊家蟄伏在股市里/從不祈求風調雨順”(《土地的概念》)。蔡誠寫下疲憊:“北京的人群里/我追逐夢想的洋流,四處趕海/吃苦受難的肉體,如浪濤磨光的卵石/挺在潮中,所有的日子都指向行動/黑夜不只留下無力,還有月光留下的/星星盈滿眼眶,有時照亮大海如鏡”(《光線》)。李若寫出了在親人面前的委屈:“是不是731細菌部隊/不對不對/這是家具廠打磨車間//久久地站在門口/像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孩子/我大喊一聲/姐姐/哭出聲來/嘴咧得比褲腰還大”(《姐姐》)。周江華通過井蓋寫出了對京城的雙面體驗:“一面任人踐踏,任車輪碾壓/任生活的重負,突如其來/磨掉突出的骨節,雨天/就把洗得褪色的路錐戴在頭上/對路人顯得彬彬有禮//一面嗅到體內腐爛的氣息/叩問長長的黑暗,叩問/老鼠和蛇洞穿水流后的寂靜/但無人應答”(《觀察清華東路的窨井蓋》)。北漂詩人們還寫出了斑斕光鮮背后的隱秘:“光鮮的,讓人憐愛的姑娘/那些發生在她們身上的故事,又是什么味道/(病毒擁有斑斕的色彩/就像我們身處著的,昏暗的走廊)” (馬曉康《北京的味道》);寫出了擁堵轟鳴的超大城市的粉碎性力量:“到處都是北京。蝸行的車,飛鳥吼聲破天,/捐軀般個人的體驗。”(趙應《障壁》);寫出了公交上的歧視:“售票員報出來的每個站名/都在嘲笑他的無家可歸”(趙帥《在北京西站抽根煙》);寫出了漂泊中的不平等:“我和他們,不能用排比句/不能平起平坐,不能稱兄道弟/列出我們的關系式是/你大于我,我小于你/永遠都是不等式,只有一個解”(李舒蘭《小鎮人在北京》);寫出了不屈不撓的抗爭與堅持:“大地也為之動容/于是,把所有的養分集中在這里/——地母不能渴死一個向上的靈魂”(周步《一棵樹》)。星漢寫出了漂的寂寞:“沉默的樣子/使我相信一件舊衣服/也會寂寞/也會孤獨/也會陷入綿綿不斷的憂傷”(《舊衣服也會陷入綿綿不斷的憂傷》);王秀云寫出了平淡生活中的奇跡(《喜鵲飛到22樓》);曹誰寫出了現代都市中時光的殘酷:“我們周游著古老的故國/一圈一圈旋轉/夢還沒有醒來/少年倏忽就變成白頭”(《二環線上的她酣睡如鵠》);紅河寫出了身份的尷尬:“我沒有調到北京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不屬國家干部”(《原因》);陳炳南寫出了后悔:“鴿子飛過,訴說它的遭遇/它發誓下輩子再也不做一只鴿子”(《秋逢》);紫簫寫出了分裂感和難以克服的憂傷:“也許/我們不會為自己的青春/感到懊悔,我們卻正在/失去兒時的小城和河堤”(《夜幕下》);劉善棟寫出了受挫:“夜里的風橫掃一切/驕傲的蘆葦倒下了”(《誓言》);魯櫓寫下徹骨的冷和宿命:“我們這薄如蟬翼的身體啊/從定居這陰晴不定的人間開始/就早已能忍受這陰晴不定的人間”《我們拒絕不了冷》;閻松寫下在北京穩定的父親:“一個穩定的父親/如同窗外那棟老樓/毫無美感,卻也沒有/任何拆掉的理由”(《穩定的父親》);李川李不川寫下飛逝的時光:“時間,你過得真快/你能否慢下來/再坐過來,看著我細膩的筆觸/我們慢慢過日子”(《和時間聊天》);張后寫出了自然給人的喜悅:“雪花撲在臉上,一股來自天國的香氣/讓人充滿信服”(《碧云寺遇雪》);孫殿英寫出了以物觀我:“如果我也是一只鳥/那棵樹上/至少還會添加一個鳥巢/偌大的平原/找棵樹真不容易”(《九個鳥巢一棵樹》)。讀這些詩句,油然而生肌膚相觸的切近感,如影隨形的帶入感,和針扎錐刺的刺痛感。不裝,不作,隨手從生活中撿來磚塊,砌出令人心動的建筑。
安琪《故鄉雨大依舊》一詩,幾乎是淚流滿面地寫下自責悔恨和無怨無悔的極端矛盾心態:
我應該守著故鄉紅磚墻黑褐屋檐下的老父老母
牽他們度過旺盛的中年
牽他們度過衰竭的晚年
我應該守著故鄉的荔枝、龍眼,和芒果
守著水仙、玉蘭和木棉
守著榕樹、樟樹和槐樹
守著地瓜和地瓜腔
守著我們的閩南語
但我沒有
雨夜潮濕,苔蘚潮濕
西橋亭舊壕溝已更名宋河
大通北黃江嬪已更名安琪
舉著流水的雨傘行走在故鄉的青條石板路上
故鄉雨大依舊
故鄉依舊
澆灌我,用有情有義的雨,用悲欣交集的雨
和水。
安琪《除夕有感》一詩,使用超長散文句式,詩意表達了高度濃縮的異鄉人的糾結: “但你徘徊于今昔之間的沉默又是何等難以為外人道的景象”;另一句“你這異鄉人為何還在北京人的北京”又該是何等曲折難言的心思?
這些體驗絕非簡單的個人感受。想想自己當年,常常在黃昏的街頭發愁將來的就業,或在年夜的租屋里思念遠方的父親,又何嘗不是一個十足的北漂?
北漂詩歌呈現了全球化、城市化時代京城的種種面向。王迪僅用三行就寫出了城居的老死不相往來:“這個門,不知那個門的聲音/上一層,不知下一層的響動/風,讓整棟樓都能聽見”(《是這樣》)。王金明呈現了北漂族本雅明式的震驚體驗:“地下是沒有四季的道路,睡著了也可以被帶到下一站”(《北漂第一年》),“不要忽略最微小的悲憫/你安窗戶的時候/神透視過你的肺腑”(《今夜》),“他相信,大部分創造,都源于/對自己命運無望的人”(《公司創業者》),“鋼鐵的車廂每天反芻著人群/人世的味道晃蕩著時光隧道/玻璃幕墻露出事物內部的臉/熟視無睹又面目全非/所謂高峰就是集體出工收工/這最盛大的傳統解說著時代/多少祖傳的農人移居到樓群中/像落葉讓靈魂成群結隊又互不相識”(《城中記》)。王長征寫出了“城中村”這一全球化時代中國獨有的新空間:“灰色的樓群中間/臥著一片低矮的平房/居然有著一個土得掉渣的村名/一條鐵軌扮演著‘國界’的角色/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人口擠壓的村子”(《城中村》)。李松寫出了城市孤獨的傾訴欲望:“走出西站 整個靈魂/像一首無法發表的詩歌/充滿傾訴的欲望”(《雪中的北京西客站》)⋯⋯
百般艱難,千般苦楚,和一點點稍縱即逝的欣慰,以及太多具體而微的體驗。在生命的意義上,優秀的詩歌本質是一樣的。偉大的詩人杜甫又何嘗不是顛沛流離的京漂、草根、房奴或打工者?在閱讀的許多個瞬間,我在北漂的書寫里找到了沒房住的杜甫,遠離愛人的杜甫,拼命工作的杜甫,缺衣少暖的杜甫,失意的杜甫,終夜徘徊的杜甫,醉酒的杜甫,翹首期盼朋友到來的杜甫,女杜甫,失去父母的杜甫,流落他鄉的杜甫,愛花的杜甫,恨鳥的杜甫,悲喜交加的杜甫,悔恨一生的杜甫⋯⋯一百個杜甫在這里與我相遇。
不見面也罷,只要靈魂相遇,詩句就是他們的肉身。
艱難打拼的北漂,也是色彩絢爛的北漂。他們寫下了輾轉中綿綿的思念:“ 換工作。換房子。總是在換,小文/有什么東西在追著你,讓你/不停地更換地址//寫給你的那些信,跳動著一顆春天的心/稱謂,署名,日期。千萬個方形的格子/是我坐著想你的窗子”(馮朝軍《她說的漂泊》);寫下了青春滾燙的愛的體驗:“那些顏色鮮艷的瓣朵/一瓣是歡愉 一瓣是憧憬 一瓣是/對未來無知 卻無畏的力量/青春肆無忌憚 燃燒/熱愛與決絕”(蘇笑嫣《火紅的太陽在胸口滾燙》);他們寫下了脆弱可貴令人鼻酸的夢想和愿望:“我想自造一個天堂,在北京/不需要金錢,只有天空 陽光 草地/還有愛,我們天天在一起,風能吃/最好,還有三五知音,都溫柔地/藏著愛的秘密”(蔡誠《我想自造一個天堂》),“我想要一件禮物/那是一條緩慢流動的河/它永遠緩慢地流/為我,反復流很多遍”(李荼《禮物》),“我想設一個全球最大的翻譯獎/把頭等獎頒給玄奘”(周占林《玄奘故里》),“在廢棄廠/造超級大飛機/載起我們的詩歌/翱翔宇宙”(七月友小虎《一個夢》),“但我許可自己模仿大雁,作為過客/借鐵鳥的翅膀,從這里飛過/綿密的云像初雪之后干凈的大地/殘留一些偶蹄動物奔跑的痕跡/一只駱駝伸長脖子,望向遠方”(莫笑愚《兩個太陽》)。
北漂詩歌像一枚枚斑斕的石頭,投入生活的死水,帶著刻骨的、震撼人心的生命體驗:“下雨天有一些鳥雀/在屋檐下躲雨/它們都是/和我相似的失敗者/想藏身世外”(老巢《我愿意被遺忘》),讀到類似詩句,心頭突然降臨一句話,唯有失敗者讓我共鳴。是的,北漂一族中有多少失敗者,抑或那些成功者是否也深深體驗到失敗的自我意識?老巢還寫下了失敗者的豪爽:“下雨前要刮大風/我迎風而立/像那個名震天下的/帝國詩人/站在邊塞詩里”(老巢《給我個痛快》)。趙瓊寫出了難忘的友誼,救命之恩,及兄弟的背叛(《出征》3首);祭司幾乎是將心比心地寫下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血肉聯系:“畫子胥和關龍逢的眼/畫比干的心/畫著于謙頭顱李廣頸/岳飛肝膽 蒙恬的唇/畫下介子推股 崇煥肉 晁錯腰/ 鐵鉉鼻 方孝孺的骨/萇弘血和屈子魂”(《凌晨的華表》);雷從俊寫下荒誕:“我撫摸著當年居無定所的青春/又看到魏公村兩元一張的大餅里/蔥花的味道 蔥/以花的名義招搖過市/多像我打著各種富麗的幌子/要與這座城市攀親”(《我欠北京一個北漂》);李成恩寫下罕見的豪放與壯闊:“做一棵青草/做青藏高原腹地的一棵青草/比做喧囂都市里的有錢人/更加挺立/關鍵是/更像個人”(《在草原我想起你們》);魯克寫下對老父親的愛惜:“第一次給你搓背,我就搓到了你的骨頭/干癟的父親啊,我要怎樣的輕柔/才能不讓自己的靈魂,痛出聲來⋯⋯”(《給父親洗澡》);祝雪俠寫下做好人的勇氣(《敢不敢做好人》,《女人是用來疼愛和保護的》)。
北漂一族在艱難世事中珍藏的愛與信念是最打動我的部分。“他又熱愛生活,不絕于白天黑夜/愛犬吠,愛影子,七情六欲/愛到眼睛里的石頭像冰淇淋一樣溫柔”(適凡《證詞或今夜月色》);“寫詩 寫心情 寫魂魄 寫精髓/讀詩 讀靈感 讀真諦 讀情感”( 娜仁朵蘭《圣殤》);“我只有我的畫/我只有我的情緒/我只有思索,身影和熱情/我不怕簡陋的生活/我只怕虛無和缺乏意義地活著//色彩,無窮盡的想象/是我生命里最美的焰火/它們綻放 綻放在樸素的背景上/點亮一切 照亮我的生活/一切,廢墟般的一切/開始綻放出生命的花朵”(王茜《我的世界是一座華麗的廢墟》)。
花語對生活固執的愛讓我鼻酸:
就越來越多地同情那些
有瑕疵的事物
比如,縫補多年
依然清晰的裂痕
陶醉的青瓷,劃手的豁口
咬人的貓
凋謝的玫瑰
刺出血珠前的蠻橫
——《當我越來越多地看到自己的短處》
幸福不是你已經擁有什么
而是你努力
攀上一列慢車
它斑駁的綠皮
除了掉漆
還能讓你,想到春天
——《小堡西街的下午,關于幸福》
而我呢,每天不是中藥
就是西藥
諸多疼痛加身的老病號
離墻角那堆黃葉,還有多遠
在我死后
是否有人記得我的詩畫
是否有人念及我的慈悲
是否有人說,那朵花呀
活著的時侯,太要強
只姓花,不香
——《清明,那些悲傷的人們》
張華《某農民工》:
為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忍辱負重
為了一處棲身的蝸居,幾平米就夠
苦,不算啥。累,不算啥。痛,不算啥
只要心里裝著一個完整的家
在空閑的時候,學學城市人到公園里走走
左手牽著愛人的右手,右手拉著兒子的左手
圍成一個小小的圈。愛
就在其中
當我讀到張華這首詩時,震動于詩人對家庭和愛的信仰。成千上萬的北漂者心中,該有多少卑微可貴的信仰:
我認為源于內心的包容
可以穿透所有的鋼筋水泥
——胡松夏《快遞哥》
老巢寫出了失敗者的信念:
那些渺小的
終將偉大
那些未來的
終將逝去
那些埋葬的
終將復活
那些我愛的
終將愛我
還有眾多。車前子決絕的詩歌實驗。牧野的溫柔敦厚與思想的犀利。馮昭的自然之悟與寂靜超脫。
還有人心系天下。杜思尚《七月》的大歷史敘述如此宏大又如此貼切:
一夜之間
幾十家網絡金融公司
停業,倒閉,跑路
妻子的半輩子積蓄
重歸于零
與此同時
假疫苗浮出水面
想到最近兒子常不由自主地搖頭
我打了一個冷戰
綠魚《時間深處》寫出了父母妻子的絕妙感受,這感受無法精簡,只能原文抄錄:
如果我能走到時間深處
⋯⋯
我想去親臨我的出生現場
親吻那位生我三天而不出的母親
我還想攔住那輛由年輕男孩騎著的摩托車
它載著穿紅色衣服的新娘
我請他們開得慢些,穩些,再留神些
我更想在還沒放學時就緊盯著天邊
時刻準備著識別到底哪一處火燒云像豬八戒
如果還能再往前?啊——
我太想跟著那位年輕的女孩身后跑一段兒了
哪怕變成蝴蝶呢
你知道
她正孤身一人從家中徒步走到集市上
去見我未來的父親
這個概率極小極小的偶發事件
太驚險,又太迷人!
還有很多,恕不一一。總之,北漂有好詩。
這本詩選是2017年《北漂詩篇》的姐妹篇,她的問世首先要歸功于中國言實出版社王昕朋社長對北漂文學的熱情關注,歸功于出版社諸君的共同努力,還要歸功于北漂詩人安琪對北漂詩歌的一往情深和辛苦勞動。希望這本愛心之書、勞動之書遇到更多的讀者。
2018年10月28日于通州大方居
后記
“一本詩歌版的北京志”
安琪
2018年7月23日發出《北漂詩篇(2018卷)》征稿啟事,9月30日截稿,10月10日在貴州綏陽十二背后風景區參加第38屆世界詩人大會間隙開始編輯,大半個月我沉浸在郵箱中的一封封來稿里,一首一首認真閱讀、篩選。和眾多選本以編者定向約稿或編者悄悄自選不同,《北漂詩篇(2018卷)》和去年一樣,走的是公開征集之路,我們并不能確定北漂詩人們分布在北京的哪個角落,我們也不能判斷哪個是哪個不是北漂詩人。“北漂詩人”是一個封閉也是一個敞開的概念,封閉在于它有它的特定內涵:外省到京人群、非北京戶口人群;敞開在于它有它的流動性和無限性:來往進出北京的每一個詩人,都是本書的作者。如同去年一樣,大量陌生的、新鮮的面孔成為本書的亮點:這是真正漂在北京各個角落的詩人,有門衛、有快遞員、有鐘點工、有自由職業者,許多作者時至今日編者也不認識,他們都隱藏在郵件的另一邊。還記得那天,當我讀到一個署名張華的詩作《三口之家的情懷》時我的激動心情,我迅速發給本書另一主編師力斌和詩人魯克(我知道魯克正在做“好詩精鑒”推送),師力斌一以貫之回我以熱烈的三個字,“太好了!”魯克則很快做了題為《怎么呼吸就怎么愛,怎么流淚就怎么寫詩》的解讀,“我在這首詩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好多同鄉和同道,看到了無數草根在這個龐大的物質時代的小小背影”。在作者簡介中張華自述,“20世紀90年代末來到北京。其間,當過建筑小工、裝卸工,現在從事個體司機工作”。互加微信后張華自嘲,“開黑車,但心不黑”。是的,愛詩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心怎么會黑呢?我想到了同樣在閱讀中深深打動我的詩人馮朝軍和他的《信徒》一詩,詩中敘述了北漂生涯中面臨的一個又一個困難:一個客戶不再合作,另一個客戶被奸猾的同事撬走,房東加了房租還在電表上動了手腳,困頓中作者自問“做個壞蛋,是不是日子就會好過?”然后詩人自答——
這怎么可能
我很快否定,當我轉身回到詩歌里
我已是個信徒
讀到此詩,我渾身起了雞皮疙瘩,那種被好詩擊中的感覺電流一樣穿過全身,生活的殘酷是真實的,詩歌的信仰也是真實的,因為詩歌,我們的心靈不會在生活的種種丑惡面前變形、扭曲;因為詩歌,我們有底線,不會蛻變墮落成我們所厭惡的那群人。讀馮朝軍此詩,我的腦中浮起了沈浩波的一句話,“詩歌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迄今不知道馮朝軍是干什么的,但從他投稿《北漂詩篇(2018卷)》的這組詩,我堅信他是一個有良知的優秀詩人,這就夠了。
90后詩人劉浪以一首《由于狹小》引發微信朋友圈的共鳴。是的,我經常第一時間把編選過程中讀到的令我心動的詩作發布朋友圈,猶如寶劍看見英雄會叫,我也一直葆有看見好詩就愛嚷嚷的天性,詩神在上,這天性多么迷人。好吧,我們來看看劉浪的詩,很短——
由于狹小,屋里的每件東西都有多種用途
唯一的桌子,既是飯桌也是書桌
僅有的窗戶,既用于采光也用于眺望
那扇門,一旦關上就沒有另外的出口
這張床,是他們爭吵的地方也是他們和解的地方
何其熟悉的北漂場景,地下室?筒子樓?單元房的某間隔斷板隔出的蝸居?誰沒有在狹小房間困苦過誰就不能稱之為“北漂”!這五句,每一句都來自生活的真實但卻在最后一句踩到了豐富而奇妙之處,可以說是無奈,房子太小,爭吵也快和解也快,因為都在同一張床上;可以說是幸運,幸好房子太小,爭吵也快和解也快,因為都在同一張床上。如果房子大了,一人一間了,兩人的爭吵誰都有自己賭氣的床,那他們的和解還能這么快嗎?這首詩不是寫出來的,是活出來的。
類似“活出來”的詩作在這部書里還很多,或者說,這部書簡直就是為這些“活出來的詩”而編。我想起編選過程中我和一些微信好友的交流,我希望投稿《北漂詩篇》的詩作在情感上能落到實處而非空泛地抒情,我希望有細節的真實,有感知得到的生活的底質,有鮮明的悲和喜的作者形象,有看得見的北京面孔、觸摸得到的北京體溫。一句話,我想說的是,《北漂詩篇》的關鍵詞是“北漂”,它希望達成的是這樣一種理念,借用某一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詞,“給絕望者以希望,讓無力者前行”。
師力斌老師和我都是帶著一種責任感、一種自豪感來編選《北漂詩篇》的,當然,這份責任和自豪都是我們自帶的。相比于眾多詩歌選本,《北漂詩篇》不是對眾多已成名詩人的錦上添花,它是對更多隱藏于北京各個角落的努力生活、默默寫作的詩人的雪中送炭。回想2017年版的《北漂詩篇》涌現出的許煙波、楊澤西、左安軍、常文鐸等寫出過飽含生命痛感詩作的優秀詩人,今年并未見到他們投稿,我也不知他們在哪里,是否還在北京?這就是《北漂詩篇》的編選狀態,它的作者永遠是不確定的;它的作者有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就離開北京了;它的作者要考慮的永遠是生存第一,詩歌于他們是過于奢侈的非物質存在;它的作者,它的作者啊,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優秀的詩人!
感謝中國言實出版社繼2017年首次出版《北漂詩篇》后今年繼續承擔本書的出版工作,感謝王昕朋社長的慧眼和人文關懷。作為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北漂詩人年選,《北漂詩篇》已成為“一本詩歌版的‘北京志’”(千龍網),它是北京的“新地標”(《信報》)。2018年5月,筆者應邀赴上海參加上海社會科學院和臨港區政府聯合主辦的“城市詩學”研討會,做了題為《北漂詩人的城市詩寫》的主題發言,會上筆者提出的一個觀點得到了與會詩人、專家的認同,“漂在各地的詩人已構成了城市詩寫的主力和新的詩歌生長點”。
祝福北漂詩人,祝福北漂詩篇!
2018年10月23日,北京不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