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出自性情的批評路向
——《祝雪俠評論集》閱讀印象
譚五昌
在我的印象中,祝雪俠是一個真誠、熱情、勤奮的青年詩人,未曾想到她還有一個批評家的身份,她新近出版的《祝雪俠評論集》無疑為她的文學批評者的身份提供了文本意義上的合法性證明。這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祝雪俠評論集》共收入了52篇文章,作者在她頗為廣泛的文藝圈內,談詩、論藝、品人,勾勒出了當下文藝界人士一幅幅鮮明的人物精神肖像及其作品思想藝術風貌。在《祝雪俠評論集》一書中,我們看到,祝雪俠對鐵凝、莫言、何建明、陳忠實、賈平凹、黃亞洲、雷抒雁、石英、王宗仁、李一鳴、雷濤、趙智(冰峰)等數十位知名作家、詩人及詩壇新銳的其人、其文、其詩進行了評價與解讀,行文風格真誠、質樸、流暢、明快、優美,情感樸實、自然而細膩,做到了雅俗共賞,既具備了客觀理性,又充滿了濃郁的詩意。
祝雪俠在評論有關作家、詩人及作品的時候沒有刻意地去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是任其自然流淌,體現出高度的真實與真誠品格,她從自我經驗出發,把對評論對象的主觀印象和文學批評緊密結合起來,她常常把文學批評轉換成一種寫作自由的隨筆形式進入到作家、詩人及其文本世界之中。在大多數的評論文章中,祝雪俠習慣性的插入自己對于被評論與被研究對象的一段交往性的回憶情景,并在這種回憶中找到打開文本的突破口,由此使得其文學評論非常接地氣,讓人感覺親切,產生心靈的共鳴。一個評論者的感情帶入在文學評論中有著必要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只有在情感的驅使下才能建立一種特有的表達方式,所以情感真實意味著作品的真實性。誠如祝雪俠在該書的后記中所言:“用感恩之心,寫下這段文字,用生命之語,抒發自己的情感”。祝雪俠對每一位作家、詩人的作品都是用真誠的態度去理解、思考、解讀與評價的,而這也正是祝雪俠文學評論的核心品質之所在。
與此相對應,祝雪俠的文學評論具有鮮明的質樸風格,主要表現在語言和技巧上。評論是一門學問,需要講究語言,講究方法,講究技巧,講究規范,通常我們評論一位作家、詩人與其作品,需要長篇大論并且運用相應的技巧才能闡釋到位。但是在祝雪俠這里卻是另外一番情景,她的評論常常都是化繁為簡,篇幅簡短,語言也非常樸素,以娓娓道來的語氣,帶領讀者近距離地接近被評論與被研究者,在短暫而快速的閱讀活動中,卻能讓讀者走進相關的文本世界,領略文本的思想藝術魅力。祝雪俠不是學院派評論家或專業批評家,她的評論沒有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和理論實踐,但也恰恰由此造就了她樸素、本色的批評風格。祝雪俠的評論寫作可以視作一種自發式的文學沖動,不需要用過多的理論框架進行自我束縛。她通過一種真誠、熱愛的書寫來呈現文學評論的質感,不帶一點浮夸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祝雪俠的文學評論不是為了向外“炫耀”知識與思想,而是出于熱愛文學、忠于自我感受的真誠表達。
讀完祝雪俠的這本評論集,她的通俗流暢、簡潔明快的語言節奏,給我留下一個深刻印象。祝雪俠的文字表達從不轉彎抹角,也不故作高深,而是直率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思,表現形式上講究深入淺出,許多觀點較為深刻與獨到。因此,祝雪俠的文學評論具備了大眾鑒賞的意義,文學普及的可能性需要這樣明快生動、通俗易懂的表達才能應運而生。而語言表達的通俗易懂正是文學評論“雅俗共賞”的基本品質,它能打破不同層次讀者之間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之間的鴻溝,實現文本共賞。這是一種不同于“精英批評”與“學院派批評”的通俗化、大眾化的批評路徑的自覺選擇,充分彰顯文學評論的親和力。祝雪俠的文學評論并不刻意追求學術深度,嚴格說來,在這一方面,祝雪俠的文學評論是有所欠缺的,但祝雪俠本人卻以通俗易懂、輕快明朗的評論文字,主動自覺的在讀者與作為被評論者、被研究者的作家、詩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理解的橋梁,以一種便捷、輕松、高效的方式有力推動一批作家、詩人的作品在業余讀者與專業讀者們當中廣為傳播,其評論風格與闡釋行為也是獨具價值的。我們時下不時提及文藝批評領域有一支“輕騎兵”,他們的評論就是以快速、明朗、通俗易懂為主要特色的,以此類比,祝雪俠應該算得上當下文藝批評“輕騎兵”隊列中富有才情的一員“女兵”了。
2019年5月17日,寫于北京京師園
【譚五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