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要回歸本位,忌喧賓奪主。語文姓“語”名“文”,選編教材固然要體現思想性、知識性等,但不可讓其承載過多重任。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是社會課、自然課、科學課,但就不是語文。
教法要回歸本真,忌越俎代庖。語文培養的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讀高爾基的《海燕》,100個孩子心中有100個海燕,但如果用視頻展示,那就只剩下1個海燕了。為此,有專家呼吁,語文課少用聲光電,這些東西破壞了學生對語文的感受,使本應由大腦想象的東西變成了視覺和聽覺,這是代替孩子去思維甚至剝奪孩子的自主思維,會削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教學要回歸本能,忌緣木求魚。語文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主要表現為聽、說、讀、寫。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解剖”式的劃分文章段落、歸納段落大意,讓一篇篇美文支離破碎;對文章立意過度拔高,甚至揣摩出出乎作者本人意料的“深刻含義”,失去了樸實的表達和真性情;“三段論”式的作文模板,“萬金油”式的名人事跡、名言,生編硬造的“有意義的事”……看似讀書寫作的捷徑,實則不知不覺走上了歧途,讓語文與其最基本的功能漸行漸遠。
更重要的,讓考試評價發揮指揮棒作用,倒逼語文改革。返璞可以歸真,這一系列綜合改革,來不得半點浮躁,我們不妨重新審視語文課,迎接“真語文”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