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庫庫和屯》簡介
“庫庫和屯”(歸化城)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庫庫和屯”是蒙語,譯成漢語是, “呼和浩特”。《藍色的庫庫和屯》一書主要記述了呼和浩特的發展歷程。詩人用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歌抒發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與敬仰,特別體現了四十多個民族生活在這座古城的年年歲歲,是怎樣通過相互交流、融合、團結、奮斗,在抵御自然災害謀求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存能力。特別是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結合使這座古城逐漸地成為塞外的一顆明珠。解放后這座古城在黨的關心愛護下,有了飛速的發展。進入新時代草原各族人民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奔跑著,守護著祖國的北疆。
作者簡介
王發賓,呼和浩特市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書畫家協會、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書協首屆、二屆內蒙古書法研修班學員,第五屆內蒙古大學文研班學員。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并臨習書法、篆刻到現在。書法尊崇傳統兼融各體,擅長草書。詩歌以自由詩、古體詩、散文和散文詩為主,作品散見于《內蒙古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日報》《文藝報》《詩刊》《人民文學》《散文詩》《散文選刊》《詩林》《星星》《草原》《神劍》《深圳特區報》《伊犁日報》《伊犁晚報》《當代小說》下半月《當代文學選粹》《中國詩人》等。曾在多家刊物多次獲獎,書法作品被內蒙古自治區人防辦、中國新聞社湖南分社美術研究院、汝洲中國書畫院收藏。出版有《戰士的心在燃燒》《藍色的庫庫和屯》。2012年被國際藝術(文化)事業聯合會評為“國際華人最有影響力藝術大師”。
《藍色的庫庫和屯》賞析
李蕙芳
詩歌賞析的角度甚多,我的發言擬從情感、韻味、結構三方面談談感受。
人類情感無所不在,文學作品更離不開情感的浸潤。王發賓的長詩《藍色的庫庫和屯》蘊含的情感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長詩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描繪呼和浩特從大窯文化至當代的漫長歷史、璀璨文化,頌揚在歷史進程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民群眾。詩人對家鄉的懷戀、熱愛躍然紙上。
抒寫近萬年的本土歷史,讀來卻不覺冗長,這得益于詩人的巧妙構思。詩人用敘事文學常用的插敘手法,把萬余年前的大窯文化至“開萬象之新”的土默川安排在第一章隆慶議和與第三章建庫庫和屯之間,由此突出了阿拉坦汗設想并實施建城的主體內容;又展現了不可或缺的建城前的歷史積淀。
再說韻味。韻味是詩歌言語結構產生的情趣和意味。情趣容易理解,意味則需稍作解釋。意味通常表現為含蓄,而含蓄是需要讀者領會和體悟的。詩歌中最具意味的是意境和意象。
細讀《藍色的庫庫和屯》會讀出長詩的意境和意象。也因此,提高了長詩的品位。
意境和意象是中國古典詩學的重要范疇,古代文論多有研究,但研究的重點多在描述,沒有形成理論體系,也罕見對上述兩個詩學范疇的界定。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在一些論著中出現相關定義。文藝理論家童慶炳認為,“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2000年版)。中國古典文學史家袁行霈認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1987年版)。至于意象,說法很多,大多近于意境,如英美意象派詩人認為,意象是指運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構成的各種具體鮮明的、可以感知的詩歌形象。
二者是有區別的。我認為,意境展現的是完整的畫面,而意象展現的是一物一景。
理解二者及其區別之后,我們來賞析《藍色的庫庫和屯》的意境和意象。
下面的詩章描繪的是意境:
第一章之牧羊人
一個靈魂在放飛/一個人和一群羊融為一體/一群羊和草原融為一體/草原和天空融為一體
第四章之駝城
忍耐,如同一朵云彩/飄在大漠,飄在大海/飄在一個日子里/輕輕地綻開
第十一章之一座城的智慧
太陽、月亮、星星和白云/相聚在這座美麗的城市/從一清早,就開始運送/精神、食糧和空氣
下面的詩句可見意象:
第一章之信心決定成功
未知,是要探索的/意志是磨出來的一把劍/在崎嶇的路上舉一把火/照亮的都是歌
韻味中的情趣至為難得。情趣獲得莫過于幽默和滑稽。《藍色的庫庫和屯》時有情趣。如第十章之慶豐街:“可是,拍馬屁的非要把它拍出水/一浪一浪興風而起,光緒三十年/善拍馬屁的歸綏道臺,把慈禧/早年住過的慶豐街改稱‘落鳳街’”。
2019.12.16
用鄉愁浸泡過的詩歌
尚靜波
我常有這樣的感覺:一個人,無論雅俗,若能在自己的生活里結識一個(或幾個)詩人,而這詩人又視你為友,愿意和你來往交流是一件值得珍惜的愜意的雅事。因為,我所認識的詩人朋友大都是能詩意我的生活,從而讓我的生活充滿情趣和快樂的人,譬如這個拿了一迭詩稿要出詩集,并要我為之寫序的詩人—王發賓。
我認識王發賓應該不是偶然之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是長時間在作協做協會工作,又編輯著本地僅有的文學刊物,那么,和一直摯愛詩歌并創作風頭正勁的詩人王發賓相識顯然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或者說,我們的相識是注定了的。認識了,且熟絡了,我便稱他為發賓,因為這樣去了姓氏的稱呼是透著些親近的。
其實,說到底我和王發賓的相識是緣于詩,交往也是緣于詩的—他的詩,他的那些長長短短發表了或者沒有發表的詩作。我回憶,我和發賓交往這么多年,往來長談或短話已不計其數,似乎唯一的話題就是詩歌。他每次和我相見,是很少談論別的什么的,總是會拿出一沓已經打印好的詩稿或是拿出那部蓄了他許多詩歌的手機讓我看,他會講創作這些詩的靈感是怎們來的,他又為什么選擇了這樣的詩句來表達,從這些交談中,我會強烈地感受到他作為一個詩人的興奮,體會到他創作的沖動以及索詞得句的那種喜悅。當然,他有時也會有寫作受阻,自覺詞不達意的沮喪和懊惱……那時候,他便真性情畢露,率真地去激動,去痛苦,這便讓我覺得他是肯為詩歌去做一切的。
我是讀過發賓許多詩的—那些發表了的或是還沒發表的,憑我多年在文壇廝守的心得和做編輯工作的經驗,我早已覺得發賓是一個可以寫出來—在詩歌創作上取得成功的人。他的許多詩厚重而接地氣,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會讓人想到犁鏵翻開的田垅或是棚圈里臥地反芻的老牛;他的詩又那么蘊含著力量和意志,讓人聯想到戰旗飄揚的火熱軍營以及那呼喊著隊列口令的出操和行軍;同樣,他的詩又那么遼遠和寬闊,讓人想到草原下安詳的羊群和炊煙升起的蒙古包,當然也想到年邁了的額吉熬的那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
我說這些并不是妄說,我讀過他已出版的詩集《戰士的心在燃燒》,更在我們刊物上編發過許多他的詩作,所以,我敢說,我懂發賓,也懂他的詩。發賓很有些獨特,他不象許多詩人那樣外向,那樣善言辭;在社交場合甚至顯得有些呆板;但我知道,他總在思索,將許多東西放在思想的餅鐺上,反復地翻烤,直至成熟。他的創作從不跟風,只寫自己認為值得去寫的東西,并努力地使用自己喜歡并熟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這點上看,發賓的詩歌創作是已然有了自己的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的,這是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他的詩歌創作的某種成熟。
發賓寫《藍色的庫庫和屯》應該是有較長時間準備的,在完成這部詩稿之前,他就寫過一些關于“青城”也即“庫庫和屯”的詩作,那些詩作反響很好,有人說,這或許成為他寫作詩集《藍色的庫庫和屯》的誘因和動力。但依我對發賓的了解,作為一個詩人,寫作一本詩集去謳歌和紀念這一方生養他的熱土是一件注定了的很值得去做的事情;只要寫詩,他是一定會去做的。
大家都知道,“庫庫和屯”—“呼和浩特”(蒙古語謂“青城”)是一座被歷史銘記的,寫入厚重典籍的塞外歷史文化名城,它的獨有的地域和民族風情以及在過往歷史中發生于此那些令人無法忘卻且充滿想象的舊事,不僅只是過眼云煙般使紙頁發黃,而是時至今日仍以一首詩、一本書、一支曲、一出戲……,撩撥著人們的心弦。應該說,這座不僅被文字記錄又被人們口耳相傳的塞外名城是許多人成就了它。同時,它也成就了許多人,譬如詩人王發賓。
我是個對呼和浩特歷史文化有著極濃厚興趣的人,讀過許多文人墨客(其中不乏名家)所寫的關于它的詩文,我甚至還編輯過一本名為《青城詩文百家》的厚厚的圖書,但完全以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完成對一座城市數百年歷史文化的縮寫描摹,完成字字句句都浸潤著情感和心血的歌吟,這則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次,而發賓也就因此成為第一人。我還記得,兩年前,發賓和我談及創作這本詩集的構想時的情景,他說得很平靜。但我聽了卻有些興奮和激動,作為一個幾十年的老編輯,我意識到這構想的價值和完成它后將產生的能讓人耳目一新的閱讀效應。我立馬告訴他,這構想很好,千萬別輕忽了這創意,一定要堅持做下來。他像戰士出征時宣誓一樣地允諾了。他沒有失言,如今他把一本用A4紙打印出來的詩稿擺放在我的面前,半晌無語,墨香輕輕散開,沁人心脾……
發賓的詩集《藍色的庫庫和屯》共收錄了長短不一的詩歌二百多首,從內容上說,或者從編輯順序上說,基本上是由古至今順延編寫成的。這其實是有好處的,這樣的編排宛如將一株大樹枝干做了一個橫切之面,其年輪便清晰可見。說白了,他也正是力圖用這樣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方式完整的展示“庫庫和屯”的誕生和成長,展示那些蘊含在每一首小詩中的城市滄桑往事和歷史變遷……
閱讀發賓的詩稿,我驚訝地發現印象中的北方漢子內心深處那么敏感那么細膩的柔軟情愫。在他的詩集里不只是把重要歷史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簡單直白,史料式的闡釋,而是將它們分解成人們熱愛的事物,那些事物是有溫度的甚至是可以呼吸的,這樣我們就透過整部詩集看到城市的骨骼,血脈,肌肉,豐滿而具有生命的張力。
不用懷疑,發賓太熱愛這座曾叫“庫庫和屯”的城市了,他在這里出生,長大,并在這里娶妻生子,他在這里讀書,當兵,工作,也在這里寫詩。我曾在讀他的詩后,多次感嘆:他的詩有濃郁的土默川氣息。如果把他的詩作為一次文學大餐來品味,那么我們從他的詩里就可以品出爬山調的本土的芬芳韻味,也品得出蒙古民族民歌直抵心扉的穿透力,我不想在這里舉例,因為我認為這樣會破壞了讀者閱讀而有所獲的快樂,就象我們提前告訴一個興致盎然的足球迷比賽結果一樣,這不是一件討喜的事情,何況對作品之評價是見仁見智之事。發賓對自己這本詩集是傾注了大量心血的,如同每一個熱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一般,發賓對詩歌的摯愛和追求都化作堅持不懈地默默勞作,每一個詞,每一句詩,每一個意境,他都反復地斟酌推敲,直到找到最滿意的表達。我知道,他在編輯這部詩集的時候,曾不止一次地增刪和修改內容,以保證讀者閱讀印象的順暢和完整。我知道,這部詩集中的許多詩的題目,他都是一改再改的;有時,每改一次他都打電話征詢我的意見,乃至讓我都覺得他如此毫不吝嗇惜地投入情感和精力是會生出創作的疲憊和焦躁的;但他沒有,他是那么精力旺盛地投入他詩稿的修訂中,毫不松懈,直到敲定最后一個句點。
發賓是個很有想法的人,這很體現本人對這部詩集裝幀設計的個人要求和建議上,考慮詩集的內容和他對草原古城家鄉的熱愛,他對設計者提出藍天、白云、草原及古城等設計元素,這都很得設計者認可。在整個封面及內文版式設計,他甚至連頁碼處那小小的裝飾圖案都考慮到了,這讓我們看到了他詩集中那“頁碼標注處”與眾不同的“馬頭琴”和“套馬桿”,不知為什么,我先前并未在意這類細小之處。但聽他講完之后,我 頭腦中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就被他調動起來,—那兩個小圖案會讓我覺得這詩集所代表的就象一個原生態的歌者對故鄉的歌唱,每一頁都是,滿滿的鄉情和鄉愁……
我當然不能準確地說出這本書出版發行之后會發生些什么,但我有一種預感,我預感到這本書會得到這座藍色城市的珍愛---這是一個孩子獻給母親的親吻,母親會因之而激動,她會伸出雙臂擁抱她自己的孩子——這個叫王發賓的詩人,并把這本詩集珍藏在城市的文學寶庫中。
我還預感:一定會有很多像我一樣喜歡詩歌的人,會喜歡這部詩集,這部叫《藍色的庫庫和屯》的詩集,以及他的作者—王發賓。
2019年8月于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