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銘《楚辭全譯》
方銘(左)和作者在一起
《楚辭》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以其高尚的人格情操、美政理想和浪漫主義杰作的楚辭享譽文壇,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或向上。楚辭的翻譯從郭沫若、文懷沙到現在不下幾百種,應該說各有所長。但是,并沒有一個權威的版本。方銘教授長期以來從事先秦文獻和文化研究,對楚辭研究心得尤其突出,發表過《怎樣讀楚辭》(《新高考(語文學習,高一高二)》2017年7期)以及楚辭有關的論文上百篇,擔任中國楚辭學會的會長長達10多年。方銘做《楚辭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1月)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的支持下,順利出版了。這是一部具有堅實文獻學功底和理論高度,具有中國特色的,雅俗共賞的,具有權威性的本子,值得我們重視。
大部分翻譯楚辭都是部分翻譯,譬如郭沫若、文懷沙都是這樣,因為楚辭全譯是一件比較困難的工作。方銘教授以明隆慶辛未(1571)豫章芙蓉館本《楚辭章句》為底本,參校端平本《楚辭集注》及國內和日本的部分傳世楚辭版本,也參考了今人的校勘成果。對芙蓉館本、端平本等版本明顯錯誤一一加以糾正,對生僻的文字盡量用簡化字替代。版本的選擇和講究顯示了作者之學的嚴謹。
我們知道,漢代楚辭得名是劉向編寫的楚辭,但劉向將東方朔的《七諫》嚴忌的《哀時命》王褒的《九懷》以及劉向的《九嘆》等收在書中,王逸做章句時又收入了自己的《九思》,因此這些作品都是楚辭。楚辭是文體的名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楚國人作的辭。方銘的眼光就是超群,能夠把握什么是楚辭,這一點看上去簡單,其實不容易。但是,作者譯注的重點放在楚國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上,因此能夠把握重點,脈絡分明。
方銘教授對于學界研究楚辭,可以說熟悉到極致,在全譯的注疏中有著明顯的表現。譬如說,攝提貞于孟陬兮的攝提,首先指出存在著星名和攝提格兩種意見,然后引用有代表性的王逸和朱熹的觀點,再然后根據《史記·歷書》等進行了簡要論證,覺得古人解釋為寅年可信,然后據情衡理對今人的猜測提出了不同意見。與注釋相對應的是題解,題解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梳理歷朝歷代有代表性的諸家學說,然后作一個簡單的點評。點評又分為序(總論)、組詩題解、每首詩的題解,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新詮釋體系。
在注釋和全譯中,作者也有很清楚的學術取向,譬如說注意突出現代價值觀的闡述,古為今用,盡量對一些有爭議的或者的疑難的問題說清楚,例如靈均、正則,過去有很多猜測。作者指出,不必過度解讀,這就是屈原象征手法的一部分。另外,注意突出楚辭的悲劇性和文學性。畢竟楚辭是文學作品,楚辭作為悲歌而聞名世界。這樣顯得個性鮮明,富有特色。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地方我沒有搞清楚,有一些懷疑。譬如說屈原的儒家價值觀問題,是怎樣影響到屈原的?另外,還有些費解的地方如21頁,注釋76、77,關于羿的解釋,根據屈原原文注釋說羿是夏代有窮氏部落的首領,與傳說中射日的后羿非一人,帝嚳時射官,夏少康滅之,以及寒浞占有羿妻等。指出羿和后羿不是一個人肯定是對的,但是,羿、 仁羿、后羿、夷羿,《韓非子》《史記》《呂氏春秋》以及《天問》說法皆不同,似乎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我懷疑原本有誤。
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黃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