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中國先鋒小說家馬原做客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云師大的師生、文學愛好者展開了一場圍繞馬原創作歷程、人生感悟、中國先鋒文學的深刻對話。
300人的報告廳里座無虛席,“好些年沒有看到過這么多現場聽眾了。”馬原開場便感謝現場所有人的到來。他說,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文學的盛世,當年的盛況早已不見,文學活動現場往往是門可羅雀,看到現場那么多聽眾,倍感親切。
馬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同王蒙、余華等小說家一起被稱為中國先鋒作家的代表,著有《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等小說,曾任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影響了大批年輕作者。他于1991年突然擱筆,20年后,他又攜其新作《糾纏》、《灣格花園》、《禍福相依》再次回歸,被業內稱為“王者歸來”。
雖被賦予至高地位,這位“王者”卻坦言自己從未獲得過任何文學獎項。我離時代的潮流有距離,他說,從小我就廣泛閱讀世界大家的經典著作,慢慢在心中列出了自己的偶像名單,樹立了自己的文學價值觀,因此在我之后的成長道路上,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能流行什么我就去寫什么,但慢慢也收獲了很多讀者。他一再強調,寫作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真正靜下心來寫作的人是不會考慮作品會不會火、順不順應時代潮流的。
馬原的成功不僅僅是靠他堅持自己道路的態度,還有他扎扎實實的勤奮努力。他說,我一輩子都在讀書,每天至少5小時的閱讀習慣,我堅持了40多年,不少文學前輩也為我讀書之廣泛而感到驚訝。而這種積累也形成了馬原小說的特有風格,20年后復出的他依然堅持。他說我一生對小說的癡迷,就是力爭把我馬原這塊磚塞進中國文學這棟高大建筑里,做出我個人的貢獻。
談到中國先鋒小說的黃金時代,馬原感觸頗多,當時在中國,最大的明星就是小說作家,他與王蒙、余華、莫言等人成為一時炙手可熱的全民偶像,馬原說,1985年,中國文學正進行著改革開放,在這一時間里,中國文學從國外文學吸取了巨大能量,那是一個中國文學的黃金年代。“當時的先鋒小說家們,到現在仍然是中國文學的中流砥柱,我為這一支隊伍而驕傲。”
對比當年,馬原對中國現在的小說氛圍并不看好,他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先鋒文學的浪潮就過了,而目前,日子過得最好的小說家都轉移到了影視上,人們不再有耐心,閱讀習慣也早已被“金錢”和“效率”徹底敗壞。好的影視往往都是符合觀眾口味的,功利性強,而真正的經典小說,包含的是更深層次、更復雜的思考,功利性弱,這就導致了三流的小說可以拍出一流電影,而一流的小說卻從未被改編成一部成功的電影。未來小說的出路,仍在于怎么講,而不是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