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中的純真
——曾維惠小說《老茶家的女兒們》讀后
奚同發
《老茶家的女兒們》是女作家曾維惠的“中國作協2017年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成果”,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定向規定動作,與以往題材不同,她選擇了一次前往固定地點深入生活的命題作文。這樣的寫作,與崇尚精神自由、因感而發的作家天性常常抵牾,顯然難度更大。仔細讀來,這部小說中緲緲的小鎮古色,真誠的人際來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尤其年少主人公在懵懂中的情感故事,令人感慨動容。
早在去年年末,收到這本小說,先是被“老茶”二字所吸引,畢竟我也是有了多年茶齡的茶客,與茶相關的人和事,都頗有興趣,何況還是一本小說,還是一本關連“老茶”的“女兒們”的小說。孰料一份體檢報告直接中斷了已過半卷的閱讀,先是往海南山中去思考如何應對這突出其來的麻煩,接下來頻繁往返各醫院,復查,與大夫溝通,網上查閱中西醫資料,甚至在武漢封城前兩天,還坐醫生面前了解有否更可取的方案。庚子年的疫情,把我困在家中,一天天刷著手機,關注疫情的中心武漢及身邊的各種信息,直到年后假期延長,這種日子似乎無頭的感覺莫名襲來。于是,枕邊的《老茶家的女兒們》再次翻開,重頭閱讀。難得的幾天安靜,在時光中慢了下來。
《老茶家的女兒們》涉及多位女性,既包括小茶和她姐姐這些孫女輩,也包括母親楊男。小說中幾代人物,從小茶外婆起,均因婚姻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她們不斷地被一種宿命遺傳的“瘋病”所左右。作者以小鎮婚俗為線索,既縱線推進情節,又讓人物各自不同的故事橫線展開,小說分為引子、說媒、做相、開庚、接妝、迎娶、苦嫁、結尾等章節。小茶姐姐馮鷹不得不嫁給智障男子王憨包,小茶與陳大壯定好娃娃親,包括媽媽的婚姻,都是這種“怪病”前題下的產物。如何規避這種“怪病”的發作,成為她們擇偶時任由媒婆擺布的神秘標配。
作者筆下的小茶與陳大壯,既有兩小無猜的可愛與純真,讓我們重溫年少時光的美好、童趣與無邪,讀來時而忍俊不禁,比如大壯把自家好吃的偷偷送給小茶,或是他喝多了米酒、撞倒酒店一架子酒罐的笑態百出等,時而讀來深入人物內心,與小茶一起為她的未來身體是否發病和命運陷入憂慮,這么聰明伶俐、心靈手巧的小姑娘是否會像姐姐一樣無法擺脫苦命?
與此同時,塘河古鎮背景下的風土人情,風物世象,美食、節氣,打鐵、釀酒、女紅、滋粑、推磨、剃頭、制茶、臘肉粽、打水竹席、八大碗、豆花飯,端午、龍舟、廟會等日常與細節在書中處處顯現,或是滿目的新鮮,或是一行行的古香,或是經年包漿般的日子,或是豐鐃的地域文化,或是神秘的傳說與現實生活不斷地對應。這其中,更有現實的殘酷與人生的不幸,比如小茶姐姐馮鷹與義兄袁家輝天生一對被命運之手拆散而苦嫁,石龍門莊園的火厄導致陳大壯成為孤兒,老茶家傾家蕩產、歷盡波折為袁家輝娶回打鐵嫂的侄女黃蘭蘭,不料后者新婚不久卻因病身亡……作者以平實的敘述、形象的觀照,塑造了一系列立體而豐滿的小鎮人物,茶店酒肆,編竹繡織,雕鏤鋸木,商販漁民,甚至巫醫觀花婆、鬼老頭,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出神入化,形象生動,且個個煙火氣十足,過目難忘。
曾維惠是我在魯院的同窗,師承著名評論家雷達,她的作品多次問鼎國家級文學獎項,絕對是實力派作家。自魯院之后,不斷看到她新書出版的消息,且一出就是成套的三四本,還有臺灣的繁體版。近十年來,至少有數十本新著問世,說她著述等身,也不算夸張。她原來在小學、中學任教,與讀者直接面對面,她太熟悉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日常表情,即使如今她早名貫校園,仍然盡可能滿足出版方或校方邀約,不時走進國內各地學校,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現場交流,互通心得。她的真誠與微笑,學養與才華,引來多少孩子的羨慕與贊嘆,大家就是要把她當作人生的榜樣。
在曾維惠樸實無華的文風中,你常常還可能冷不丁遭遇某個地方個性的詞匯表達,比如《老茶家的女兒們》常用“吼”,不說“喊”;王幺嫂,不說王小嫂;剎悶頭,不說潛泳;哪個,不說是哪一個;還有“記不得嘍”類似句的“嘍”……“曉得了”了吧,她的家鄉在中國的西南,不是四川,是重慶。這個重慶妹子,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樸實真誠,厚道熱情,且身材高挑,長發過腰,飄飄如瀑,對了,她的筆名叫紫藤蘿瀑布。她喜歡紫色,喜歡穿具有民族風格的繡花、盤扣襖裙,至于為什么筆名中有“藤蘿”,那需要讀者去用心發現。
順便說一句,她2019年出版作品12部,童話、小說各6部,還有多部小說第10次印刷、第8次印刷,第5次印刷等,比如《媽媽,請你原諒我》《我要好好地長大》《無聲的愛》。至于重印再版的,別數了,太多……
奚同發,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十九期學員,鄭州小小說學會副會長,出版有小小說集《最后一顆子彈》《你必須做出選擇》等,以及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隨筆集等多部。作品被《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數十家刊物轉載,曾獲全國年度微型小說評獎一等獎、《小小說選刊》三屆優秀作品獎以及河南省文學獎等。作品被運用于全國碩士研究生試卷、高考模擬試題等,多次選入中國作協、中國小說學會主編的年度選本,并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小小說”40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