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華人頭條-內蒙古”獲悉,5月24日,作家興安的新書《在碎片中尋找》讀者分享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辦。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包頭市作家協會主席白濤,包頭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胡刃,青山區政協主席魏旭,青山區文聯主席李娜等,以及50多位讀者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由最美書友會會長水孩兒主持。
《在碎片中尋找》一書近期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對文學與藝術、祖國和家鄉的山川風物的觀察與感懷,也記錄了作者對國內文學藝術大家的回憶和印象。
活動開始,詩人廣子、唐月分別暢談了他們眼中的“興安兄”,他的文字和以馬為主題的水墨作品。最美書友會主播快樂的魚、翡翠之音、沈肖煒分別朗讀了興安的《我不是畫馬的人》《蒙古包:真實的與想象的》《草原深處的“那達慕”》等詩歌和散文作品。
興安談到,這是疫情過后他第一次出門,第一次坐上新開通的內蒙古高鐵,也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家鄉舉辦作品的分享會。最美書友會組織的這次活動,讀者對新書的關注,對作者本人的期待,成為他首選包頭來分享自己作品的原因。
在《關于寫作的幾個問題》的講座中,興安談到:“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內心都在活動,文學就是讓你把內心所想和所看到和經歷的外部世界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寫作中,細節描寫尤為重要,在一篇作品里,如果說敘述是行走,那麼細節就是駐足,讓你停下來,更深刻更精微地觀察和體味生活和生命的意謂。寫作者要細致地觀察生活,養成事無巨細的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有時甚至要身體力行,才能寫出好作品。作家賈平凹曾記述了這樣一個細節:他半夜回家,在進屋脫鞋的時候,看到女兒的那雙小小的鞋擺放在兩雙大人的鞋中間,心里便踏實下來,感覺是真的回到家里了。這樣一個細節的描寫,勝過萬千文字的敘述,非常打動人。”
興安還談到,在設計這本書的時候,他特意選擇了布面,布面會讓人覺得給書穿上了一件衣服,有一種溫暖的感覺。當看到現場幾名來自小作家班的學員和家長們始終認真聆聽。興安說,作家不是教出來的,但文學需要我們用心靈去關懷去培育。語文作業題或許要有標準答案,但文學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該以標準答案去限制孩子們的童心和想象。中國的漢字常常有多種意義和表達方式,我們要懷著敬畏之心,學習和領悟文字所傳達的豐富的意義。寫作的第一環節是多讀書,要通過閱讀啟發思路,并通過效法前輩大師的語言,來形成自己的聲音。他點評了12歲的小作家葛明卓的作品《石之夢》,這篇文章是葛明卓通過閱讀莫言作品受到的啟發,寫下了一篇帶有魔幻色彩的文章。興安夸贊了她的構思和想象力,認為她寫出了超越孩子年齡的奇思妙想,比如對成熟的困惑,對標準化教育體制的懷疑等等。葛明卓、張家豪、楊百韜同學登臺分享自己的寫作心得。最后他鼓勵廣大文學愛好者,要通過多讀多寫來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無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多方面的嘗試,會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文學之路。
活動特邀嘉賓胡刃、白濤分別暢談了與作家興安的相遇、相識,以及對興安作品的閱讀感受。胡刃認為,《蒙古包:真實的與想象的》寫出了當代蒙古人對以往生活和未來生活的思考,寫出了作者深刻的思索,也寫出了作家所肩負的責任。
分享過后,臺下聽眾暢談閱讀感受并積極提問,興安將新書贈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