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評譚品讀

“用新聞寫詩”的捕星者 ——讀詩集《捕星錄》

核心提示:說到捕星,人們會馬上想到在恒星的照耀下,哥白尼曾經制作的一臺熠熠生輝“捕星器”,那是預測行星在天球上位置的一種儀器。它會有一個黃道環和一個與之垂直的極環,兩個環構成一個球的框架,分別具有日期時角、赤緯等刻度。

   

        說到捕星,人們會馬上想到在恒星的照耀下,哥白尼曾經制作的一臺熠熠生輝“捕星器”,那是預測行星在天球上位置的一種儀器。它會有一個黃道環和一個與之垂直的極環,兩個環構成一個球的框架,分別具有日期時角、赤緯等刻度。

在這里,吳重生作為一位資深報人,新聞是講究時效性的,今天他將自己的業余時間用在寫詩歌上,尤其在這個詩歌不溫不火的年代,他一手寫新聞是 “捕星器”的黃道環,一手寫詩歌是“捕星器”的極環,恰好迎合了哥白尼的“捕星”思想,這多少有點令人意外吧。

或許,這對吳重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最近出版的《捕星錄》詩集,給人帶來的一種驚嘆,不亞于當年哥白尼發明“捕星器”給這個世界帶來的震撼。誰都知道,在時下經濟高速發展,信息化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能看到吳重生近五年的詩作,幾乎是隔三差五地一首詩,通過詩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生活、人生和心路歷程,這至少說明寫詩對他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命方式,這是一種多么至高無上的情懷呵。所以,從詩的本質意義來說,可以斷言,吳重生是一個高尚的純粹的——捕星詩者。

不是嗎?正如他在《致碧云莊》組詩中所言:“太陽往北,月亮往南/今天,我們選擇星星作為坐標/從春到秋劃弧線/道路重疊的時候,故鄉近了/秋菊在山的背面怒放/夜色漸濃,且試一試月光的體溫/美林泉是我騎驢出關的關碟/山剛水柔,一如我走南闖北的生活。還有他在《我丟失了星星》中感嘆:“我丟失了一串星星/它們從天上來/又回天上去/我丟失它們的時候是在白天/星星看見我/我看不見星星//好多云飄過之后/好多雨落下之后/我想起了星星/我知道星星不會想我/但我依然想星星/今后的雨那么密/該淋濕了多少星星!”

隨著時下鄉村都市生活節奏愈來愈快,離詩和遠方也幾乎是越來越遠。而信息速食的時代,新聞變成熱點,出現在冰冷的頭條和榜單。生活在忙碌中的人們,如何才能跳出孤獨枯燥,再獻新聞的趣味與浪漫?在讀吳重生這本《摘星錄》詩集時,我突然覺得新聞與詩歌本來就是一對欒生兄弟,也使得他率先成為中國“用新聞寫詩”不多見的踐行者。

如他在《致太湖大學堂》詩中說道:“學堂是用太湖白色的波光砌成的/以明亮的未來作窗/以先秦的思想和漢唐的韻律作梁/以潮信作為上課的鐘聲/當然,還有太湖上宋元明清的船舶/學員們渡江渡海而來/這時候,海和江都成了太湖的子孫。”在《致臺灣》一詩中,他感嘆說:“今天,我要烹煮八月/因為這是我們見面的日子/肥碩的牡蠣是七月的花蕾/它告訴我,海峽一直保持著南方的潮濕。”而在《你是一棵石榴樹》詩中,新聞性是似更強烈:“三月的北京,我來看你/枝干粗壯,花苞飽滿。枝條兒在春風中搖曳/哦,你是一棵石榴樹/生長在首都北京,在朝陽的高地/成為城市車流和人流中的一面紅色的旗/你的學名叫“總部企業聯合會”/但我知道,你的昵稱就叫“石榴樹”/你天生有著石榴的基因/紅色是你的底色、團結是你的秉性/向陽和向上是你的使命。”

可能有人欲問,這詩歌與新聞的語言方式的最大區別是什么?讀了吳重生《摘星錄》后,我的理解是,它不是對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的描述,或者事后的追述。它經常是先于事實的發生,或者當事實的發生已經完全進入遺忘以后,才出現的一種發生。借用美國詩人龐徳的一個說法,詩歌是永久的新聞。或者說,詩歌是新聞中的新聞,是關于過往的新聞。

較典型的是他的《給玉樹》一詩:“很多時候,我們以植物為信/為自己選一名季節的代言人/當綠白相間的傘房花序點綴玉樹枝頭/當燕子低飛,春天已成過往/我在夢里攀崖采集星星/手上、身上,到處都是藍色的星光。”還有他在《致白雪覆蓋下的麥田》一詩中寫道:“向晚有一陣風送你靠岸/我手捧鐮刀卻忘了迎接/于是暮色四合/原野上只剩下我和星星/南站以外,月光一叢一叢/我知道,白雪覆蓋下的麥田/一直陪伴著你/那么多漂泊的港口都過來了/拋下的錨還來不及收回。”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以為詩歌是反新聞的,意思就是比如說,今天發生了什么事,然后媒體報道、記錄,從一大堆事情的發生中選擇些東西寫出來,報道出來,然后造成一種影響或一種消費,這是一種典型的媒體寫作、新聞寫作。而龐德這個關于過往的新聞、永遠的新聞,指的是新聞失去它的時效性之后,依然有效。

詩歌寫作的當下性,其性質與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所說的同時代性是一致的。因此詩人有時會覺得古老久遠的事物和文本,比眼前剛發生的事情、剛讀到的新聞報道更為貼近,更新穎鮮活。也許這更是新聞人吳重生對當代詩歌寫作的理解,即詩歌永遠是同時代意義上的新聞,所以這才有了他對詩歌的敬畏與追逐。就像他在書中說的,許多與新聞關聯的詩歌也就應運而生。

亦如他在詩《三元橋是一個圖騰》中寫的:“三元橋,是一個圖騰/中冶人在星空的背后紡織天幕/鞍鋼、寶鋼、攀鋼……/一顆一顆明亮的鋼鐵之星從中冶人的手上捧出/中冶煉人把鐵礦石和雷電披掛上身/他們從遙遠的遂明國取來火種/照亮了共和國經濟騰飛的道路。”他《在這個北京的夏季》中說道:“在這個北京的夏季/我看到成群的紫燕從城市的瓦背上飛出/陌上桑的使者/正從漢樂府詩集中歸來//打開家族傳承的譜系/我找到一顆紅痣/那是去往彼岸的路標。”在《再致東四環南路55號》一詩中,他說得更加明了:“把辦公室密碼交還正在抽青的柳絮/把窗臺交給正在樹上筑巢的喜鵲/把舊時光打包交給來自新世紀的汽車/還是三月/春暖花開的季節/還是這只行李箱/裝著來自錢塘江的浪與帆/還是這一個長長的走廊/保管著我重重疊疊的腳印。”

不過,在“用新聞寫詩”時,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的是,即詩人與現實的關系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永恒性話題。這是因為它不是直接處理現實,或者它也可以直接處理現實,但總的來講詩歌寫作不是為現實而存在的,而是為“現實感”而存在的。我們所理解的時代的精神、時代的真正的感覺,也就是定義時代最核心的那些要素,只有到重要的詩歌中去尋找。

這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詩歌寫作,它一定在寫作的背后存在一個巨大的場,這個場域所籠罩的和對應的就是我們稱之為現實感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會把詩人看作是真正的歷史的編年史學家、心靈意義上的編年史學家。這讓我記起在清華學習的時候,見到聞一多的雕像,和他身后的那塊黑色鑲金字的長方形石碑。石碑上鐫刻的正是“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這句話。

可以肯定,古今中外,在民族危亡之際,總會涌現激蕩人心的愛國詩篇。這說明愛國主義是中外詩歌的唯一主題。從此,聞一多這句話一直刻在我的腦海中,我的心靈上,成為我衡量一個詩人是否承擔得起“詩人”之名的標準。欣慰的是,我在吳重生的《摘星錄》中已經找到了詮釋。

正如他在《七位母親》詩中詠嘆的:“我坐在兩個北京中間/阜成門打開一個繁華的世界/綠色的雨/乒乒乓乓落在中國的后花園/今天中午的時光是用尺子一寸一寸量出來的/萬里鵬程從今天開始丈量/這是凡間嗎/七位母親負責給中國的母親節編織冠冕/她們是七仙女變的/她們在東海的翅膀上高飛。”在《我們都是朝圣者》一詩中,他覺得:“我們在國家圖書館門口席地而坐/面對來自北海的萬頃月光/九千里外,孟買海港的濤聲/沖涮著書香中國的門楣/春風們在商議集結的路線/趁冰雪尚未消融,夜幕尚未降臨/東海取經團銜梅疾走/巨浪高立于汪洋之上。”在《70響禮炮》一詩,他贊美說:“以星群的名義/致信紅色中國/五顆星組成的方陣/每天都接受太陽的檢閱/70響禮炮,是長江黃河的發令槍/江河湖海齊歡騰/祖國的山谷/發出隆隆的歷史回聲//千峰肅立/中華民族挺直脊梁,發出骨骼重組的聲音/火燒、水淬、石磨/鐮刀斧頭濃縮了日月的光/整個世界在諦聽/整個中國在諦聽。”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其《與元九書》中說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聲,莫深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根情”即是來源于情。詩歌之所以感動人心,首先是因為情感的感染力。情感是詩歌的第一要素。“實義”即是把“義”落到實處。“義”,現代漢語解釋為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是精神思想層面的指向。詩人在《摘星錄》詩集中,能重新確立世界和建立大地的宏愿,在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喚回人日漸低落的情感體驗,在思想上對人生、社會有新的認知和開拓,以此獲得新時代生命生活新的意義。

不容否認,在信息飛速產生與傳播的互聯網時代,每時每刻都會出現新聞,每條新聞都會一閃而過,人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停下來品味的內容。惟有讓新聞詩意崛起,輸出品牌“有趣,更有用”的特性,這才會賦予新聞新動能,實現新聞的新價值和新意義。當然,要實現“用新聞寫詩”,必須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正如泰戈爾說的:“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吳重生以他的人生感悟、人生體驗做鋪墊,推進他詩作的思維對話,又以他人生觀、價值觀的視角為詩歌提供有益的理念支撐。他的詩作里,糅合了他的理解力,他的審美和他的認知。他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踏著時代的節拍,就這么深一腳淺一腳地一路走來。

如他在《大運河是條太陽河》說的:“母親的運河父親的船/我順著你光芒的指引校正自己的航程/行囊里裝滿放飛理想的使命/年少時,我用腳步丈量世界/決心探尋運河遠方的星空/年長時,水漲船高/我踏著纖夫號子的節拍走過疾風暴雨/拱宸橋是運河上的一枚浮標。”我們羨慕吳重生這樣的詩意生活,他已經在新聞中過成了日常。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他左手寫新聞,早已成為 “捕星器”的黃道環,他右手寫的詩歌,也已成為“捕星器”的極環。我們有理由堅信吳重生在時光詩心下,一定會成為當下最成功的捕星者,并能星光燦爛與遠方!



作者簡介:

張國云,研究員、浙江省發改委副巡視員。

工商博士、哲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作協主席團成員、報告文學創委會主任。

文學:已出版《走進西藏》《穿透靈魂》《叩天問路》《云邊書話》《水流云在》《一條大河里的中國》《致青藏》三部曲,《最后的工廠》三部曲等文學作品。

經濟:已出版《金融戰國時代》《財富問號》《我們的命就是這個時代》《金融的十九個面孔》《服務業》三部曲,《中國經濟》三部曲等經濟作品。

有作品列入大學語文課本。

獲得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第六屆魯迅文學提名獎。人民文學獎,詩刊獎,三次浙江文學獎,獲中國時代藝術文學貢獻獎,被譽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區”——寫書第一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