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一部洋洋56萬字的《方以智黎川四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
方以智(1611-1671),我國明末清初著名高僧,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與著名學者,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書畫藝術與清初“四畫僧”并駕齊驅。
“方以智研究”是我國文化的一座重鎮。近年來,隨著方以智研究在海內外不斷深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研究成果,掀起了一次次的“方以智”熱潮。方以智20余載的晚年生活、學術、交游,以及被清軍逮捕后在“惶恐灘”殉節,均發生在江西這方熱土上,方以智的思想傳播,學術著作的刊印流通也都主要在贛東“藥地”黎川、南城、吉安青原山等地。但是,方以智在黎川壽昌寺這重要的四年,在現階段的研究領域內,卻仍是一個空白。
蕭鴻鳴先生經過20余年的研究,歷5年撰寫,將這部《方以智黎川四年》擺在了大家的面前。
《方以智黎川四年》立足于現已公布的文獻、史料,以近年來新發現、新采擷、尚未公布、散佚的大量地方文獻、實物為基礎,圍繞方以智在黎川壽昌寺四年這段“空白期”的隱秘僧侶生活,將方以智的行實、交游與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追蹤、探索與研究;以全新的證據和一種前所未有的新視角和新觀點,填補了研究界的這一空白;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現有的研究疆界;為明末清初歷史,江西地方史,黎川地方文化史、宗教史、人文交流史,打開了一扇獨特和嶄新的大門;讓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當中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實,得以厘清并凸顯出來。
《方以智黎川四年》以搜集到的第一手文獻與史料為基礎,耙梳剔抉,鉤沉稽要;縝密考證,將文獻與史料的原始性,輯佚的可靠性,論證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在書中得以最好體現。又以言必有據,無征不信的學術精神,以黎川壽昌寺祖庭為紐帶,將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的事跡作了清晰的交代;對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當中所形成的思想、著作,乃至傳播,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對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當中不為人知的書畫創作、交流等給予了公布和討論;對方以智在黎川四年收納的弟子、學人等,作了詳盡的闡述;對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當中各地前來探望、拜謁的各色人物及關系,作了深入的探討;對黎川隱晦的僧、俗兩界人物進行了挖掘,使這些鮮為人知的人與事,鮮活與生動起來;讓那些遺忘并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故實,得以清晰起來。
在明末清初這個動蕩的年代里,因為有方以智在此駐錫,使得這個山區小縣城黎川,云集了當時全國一流的學者、最為活躍的思想、最為先進科學和開放的學術,擁有著最為濃烈的討論氛圍、交流的講堂,黎川壽昌寺,也成為了當時人們心中“祝國裕民”的大叢林、大道場,成為禪門的一座指路明燈。
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的歷史鉤沉與挖掘,讓這些人物和事件,為黎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例證,是一部熠熠生輝、呈現給黎川人民豐富與寶貴的文化遺產。
蕭鴻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八大山人研究”專家,有30多年的研究經歷,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有學術著作十余部,《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獲200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著作”獎(一等獎),《八大山人在奉新耕香院》獲第十九屆(2015 年度)華東地區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其研究理論在學術界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據悉,《方以智黎川四年》姊妹篇《方以智“惶恐灘”殉節詩證考》也在出版過程中,不日將與廣大讀者見面。
《方以智黎川四年》一書的問世,必將給黎川文化夯實基礎、增添新的色彩,也將為“青山綠水”文化旅游概念,提供新的理論依據,為黎川今后的文化與旅游事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李 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