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羞恥心——文明的基礎
專注日本市場的 日貿通
(文明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昨天晚上,刷爆朋友圈的一條新聞是——日本負責武漢撤僑的一名政府官員,因為在無法阻攔兩名可能感染的國民離開而導致人心惶惶之后,不堪壓力,選擇跳樓自殺,并沒有留下遺書。
新聞一出,結合國內某會現狀,網民嘩然,在吐槽之余,更是欽佩日本人的擔當。那么,為什么他要自殺呢?歸根結底,這就是日本人的羞恥心。羞恥于自己沒有做好,對不起自己的工作職責;羞恥于辜負國民的期待,更羞恥于以后怎么跟同事相處,怎么跟親人交代,怎么跟那些可能感染的國民交代。這種壓力是巨大的,我們不能理解,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羞恥感的同理心。
日本人的“恥文化”
美國學者在《菊花與刀》一書中明確指出,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恥文化”。羞恥心是日本人的原動力,同時也是道德的根本。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恥占據著最高的地位,深刻影響著日本人的日常行動與性格。
在號稱“八百神”的日本,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神,所以統一性的神佛意識不那么強烈。日本人強烈意識到的是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正確與否決定行動,而是憑借世人怎么想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就是恥文化。
日本人經常關心他人特別是共同體成員對自己行為的批評,有回避和他人不同行動的傾向,在意別人怎么想,不斷和他人取得平衡,接受他人影響,即自己是否給別人帶來麻煩。所以日語里有句話叫做“お邪魔します”(打擾了),他們認為打擾到他人就是非常不好的行為,是邪魔歪道。在日常社會行為里,也可以看到乘電梯的時候,永遠排隊井井有條,絕無一人插隊,因為這種破壞統一性的行為都是不被接受的。
西方文明講求“罪文化”,也就是自律性,所以經常需要向上帝去祈禱和懺悔,以加強自我約束。而日本是以“恥”為基調的國家,日本的文化是“恥文化”。更重視他律。在“恥文化”的風潮下,個人的品行是高雅還是卑劣,行為是否正確,這些全靠他人來判斷。所以日本人的行為原則是只要推測別人是怎么判斷的,就以他人的判斷為基準,確定自己的行動方針。
也有句話說——日本人有羞恥心而沒有罪惡感,確實如此,日本人的罪惡意識很淡薄,在不道德行為方面,對社會的羞恥意識很強烈。對日本人來說,與受到神的懲罰相比,受到人類社會的懲罰會更加讓人難以接受。
羞恥心培養了日本人極端敏感的自尊,對于公開場合的嘲笑和批評等極其敏感,即使極小或善意的批評,也會使他們覺得對他人格的侮辱。被嘲笑的日本人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嘲笑作為原動力,不斷完善自我,想要消除外部的嘲笑。另一種是輕視自己或者欺負他人。輕視自己的最高表現就是自殺。就如這次這位政府官員一樣。
日本人的強烈羞恥心,使這個民族十分守紀、清潔和有公德觀念。在日本隨處所見,街道上的垃圾箱幾乎沒有,人人都知道不要亂扔垃圾。而且就算午夜街上沒有什么車,日本人也不會在紅燈時過馬路(當然這幾年慢慢的也在變淡)。日本的司機更不會在行車時隨意變道和插隊,因為那是對排隊規則的一種破壞,至于亂鳴喇叭更不會,因為會打擾到別人。日本人的羞恥心,讓他們認為,破壞這個群體的既有規則,就是一種巨大的犯罪。
(便利店隨處可見的成人雜志是另一個極端)
中日恥文化的差距
魯迅在棄醫習文之時,就發出感慨:靠醫學是無法救國的。他希望拿起筆桿子,影響中國國民奔向文明。快一百年過去了,可能我們還沒有什么改變。這是因為中國人遵從的是“叢林規則”,那就是成王敗寇。以前有句話說笑貧不笑娼,對金錢的無盡追逐導致我們這個民族缺乏道德規則層面的統一性。只有每一個人都從小處做起,才可能慢慢去改變這個社會。
再回到日本撤僑官員的自殺事件,就可以看出,假如你是這位官員,因為自己工作上的一個小失誤,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事件,你會怎么做?羞恥心告訴他,無法面對接下來上司的指責、同事的排斥、國民的憤怒和擔憂,甚至他的妻兒都會因此而受到周圍的排斥。這個規則就是這樣冷血,一旦你犯錯,就幾乎沒有什么改變的機會。除了自我了斷,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
我們是不是該學習日本人的羞恥心?難度挺大,這是日本國民的社會文明基礎,是他們道德的源頭。而且中國因為各民族各階層的差距挺大,很難做到整齊劃一的社會共同行為。我們學不來,也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