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我接受采訪扶貧第一書記任務后,乘車前去長寧鎮崗子村。
趕往崗子村道路兩旁,色彩斑斕的花草樹木苗圃從我眼前掠過,三色紅薯秧苗露著水靈靈的笑臉,園內一排排白色房子,那是草莓姑娘的閨房吧,即將成熟的玉米葉子,在風中輕輕地搖曳,仿佛向人們講述著秋天的故事。
我們還沉浸在滿眼青紗帳的興奮中,車子便在村委會門前停下,剛剛下車,一位面容和藹、文質彬彬的中年人迎上前來,熱情的招呼我們一行。此人正是我們要采訪的對象——長寧鎮崗子村第一書記、縣農業農村局干部董向軍。
我們的采訪從拉家常話開始。現年47歲的董向軍,大專文化程度,中共黨員,縣農業農村局副科級干部,現任貞元農機綜合區域服務站負責人,家有老母72歲,獨居大莊鎮喬寨村老家,體弱多病,妻子下崗無業,女兒在上大學三年級。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堪重負。中年時段的董向軍臉上卻布滿滄桑,歲月的年輪過早地爬上額頭。由于過度緊張,他額頭滲出了細密汗珠,兩手不停地搓著。他說話靦腆,顯得十分謙虛、拘謹,連續說道:“我沒有什么好說的,駐村5年時間,不圖干個啥名堂,只是為了兌現心中一個許諾:不讓一人在扶貧路上掉隊,讓大伙都富裕起來!”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許諾,董向軍從2015年7月擔任長寧鎮崗子村第一書記,帶領局扶貧隊員李黨衛、蘇濤進駐長寧鎮崗子村,與前任書記譚志輝,現任書記黨永輝同心協力,默默堅守,心系貧困百姓,情系精準扶貧。與扶貧隊員一道,與崗子村父老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長寧鎮崗子村因地勢較高而得名。四周村子地勢低凹,惟有崗子村此處凸現出來,像一個小山崗,過去人稱該村“雞上架”。后來更名為崗子村。全村有七個村民小組439戶1887人,耕地面積1874畝。習慣于傳統農業的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無集體經濟產業支撐,也沒有個體副業帶動。老百姓指望地里莊稼,吃一把、刨一把,過著緊巴巴的日子。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4戶478人,是長寧鎮重點的貧困村。通村路、生產路泥濘不堪,街道無路燈,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群眾生產、生活存在諸多困難。
初來乍到,崗子村村委會干部及部分村民對國家扶貧政策不甚了解,片面認為扶貧就是一陣風,走走過場,給貧困戶發點米、面、油,作作秀罷了。作為第一書記,深感使命神圣,任務艱巨。扶貧重扶志,治窮先治愚,董向軍從加強“兩委會”班子成員政治理論學習抓起,加強村支部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凝聚黨員力量,宣傳貫徹國家扶貧政策,利用“三會一課”制度和開展“兩學一做”活動,我們堅持大會講、小會講,晚上在村委會大喇叭上領學,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講話精神和扶貧政策家喻戶曉。
為了打開局面,董向軍首先想到,要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讓黨員群眾看到扶真貧、真扶貧,及時將村組困難向局領導班子匯報,積極爭取局黨委支持,千方百計落實扶貧資金項目。水泥硬化四周通村道路;更換老、舊用電線路,安裝路燈;家家通用自來水;完善耕作基礎設施,實施土壤改良計劃;發放種子化肥;免費每年小麥“一噴三防”。讓群眾得到實惠,普遍分享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使國家扶貧政策深入民心,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贊揚和擁護。
5年來,董向軍騎著自行車早出晚歸,風雨無阻,穿梭在通往崗子村的鄉間小道上,經常為排查貧困戶信息,了解情況,指導貧困戶作務技術而廢寢忘食,甚至熬到深夜。
記得在2017年冬,大雪封路,氣溫很低,路面全部結了厚厚的冰層。他兩天都沒回家,守候在貧困戶朱聯社的雞舍里,幫他出主意,想辦法,度過難關。第三天,聽說母親病了,他著急的眼淚都掉下來了。當時公交車停運,出租車也沒有,自行車更騎不了,這位孝順的兒子徒步回家。短短的20公里路程,他硬是跌跌撞撞走了4個多小時,不知摔了多少跤,滴水成冰的氣溫,他卻走的大汗淋漓。回到家已經晚上10點多了,為老母親尋醫問藥,侍候完畢,已是午夜12點。準備躺下休息時,才感覺渾身酸痛,仔細觀看,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都顧不得搽藥,倒在母親的身邊睡著了。剛過四點,又為老母親準備好一天的生活所需,趕上班時又準時出現在村委會的辦公室,出現在貧困戶的家里。
崗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朱聯社,在西安建筑工地貼外墻瓷磚時摔成四級殘疾,上有年近80歲體弱多病的父母,下有分別上著大學和初中的兩個兒子。朱聯社摔傷后,村上雖為其及時辦理了低保,但高昂的醫療費讓朱聯社的家雪上加霜。第一書記董向軍走進朱聯社的家,掏出了身上500元,塞到朱聯社手上,并安慰道:“困難是暫時的,天無絕人之路,我們共度難關吧!”身體初步恢復后,朱聯社曾嘗試干點零活補貼家用,但因腿腳不靈便被拒絕。他心灰意冷,一時看不到生活希望,便渾渾噩噩過日子。
董向軍了解了朱聯社的家庭情況后,與他心與心的交流,鼓勵他養雞致富,面對毫無信心、退縮不前的朱聯社,董向軍與村支部書記譚志輝采用“激將法”打開朱聯社的心結,用1000元扶貧資金幫他購買了200只雞苗和飼料,讓他在家里進行飼養。不要他投資一分錢,不冒一點風險,掙了是自己的,繼續干,舍了就當啥也沒干。
雞苗逐漸長大,卻遭遇了啄癖病,近一半的肉雞脫毛、死亡。得知這一情況,董向軍急得直打轉轉,急忙幫助查資料、找專家,尋到了給雞戴眼鏡的辦法,讓雞只能斜視和看下方,有效防止了相互啄毛、啄肛,降低了死亡率。為了掌握這一技術,在實踐中又有30多只雞因穿鼻不當交了學費。到年底,一算賬,除了學會給雞戴眼鏡這一技術外,搭了功夫賠了錢,朱聯社的創業熱情一下又降到了冰點。
朱聯社對養雞有了一些經驗與技術,體力也能跟得上。無論董向軍怎么做工作,他卻無動于衷,還振振有詞地說:“去年白養了,還浪費時間,現在沒有場地也沒錢,說啥我也不養了!”沒有場地,村上出面協調,董向軍為朱聯社量身定做了“大棚+林下養殖”模式,村支書譚志輝將自己栽植櫻花樹苗的5.5畝土地作為養雞場地,兩間房屋也由其無償使用,董向軍向縣農林局爭取大棚產業扶持資金3萬元,加上貧困戶5000元產業扶持資金。解決了場地和資金等問題。
在董向軍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在大家共同幫助下,朱聯社建起了雞棚、圈起了圍欄,購買了雞苗和飼料。3月份,養雞場重新開業。7月底,飼養的2000余只肉雞出欄,除掉投資,凈收入1.8萬元,這下,朱聯社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大王。2017年12月,上了咸陽市脫貧英雄榜。2018年9月,被新聞媒體以《昔日懶漢變雞王》予以專題報道。2020年已擁有兩座可養6千只雞的林下肉雞養殖大棚,年收入10萬元以上。朱聯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此變得豁達開朗,說話也有底氣了。兒子也很爭氣,享受國家教育扶貧政策加分30分,考入咸陽重點實驗高中班,朱聯社逢人便夸:“國家扶貧政策就是好,我沾共產黨扶貧的光了!”
60多歲的朱忠朝,患腦膜炎后遺癥,至今獨身一人,無所事事,東游西逛,喜愛逗小貓小狗等小動物。其人智力雖殘,尚有勞動能力,董向軍鼓勵朱忠朝養羊,在反復引導下,朱忠朝說:“那就養兩只試試吧!”2017年秋,董向軍給其買回兩只布爾奶山羊,從來沒見過朱忠朝那么高興的樣子,把羊當做自己心愛的寶貝,愛得不得了,每天早起就去放羊,也不在村子閑逛了。
沒過幾天,朱忠朝找到董向軍說:“羊從昨天開始拉稀,不好弄,我不想養了。”董向軍直犯嘀咕,來到他家細心查看,原來是青草喂多了。便對他說:“把羊在家拴住,喂點玉米麩皮,然后割點青草曬干飼喂,那幾天一直陪朱忠朝一塊去放羊。”就這樣,羊拉稀的很快恢復。董向軍叮囑他,不要給羊吃帶露水的草,朱忠朝開始自己找規律,琢磨養殖經驗,兩只羊養的驃肥體壯,年底產下一只小花羊羔,把朱忠朝樂的,一天就圍著羊兒轉,一心一意去養羊。后來,他過了六十歲,年齡大了,縣農林局為朱忠朝提供護林員崗位,實現就業。如今,通過就業及政策兜底對其實行幫扶。
現年57歲的譚二弟,家有5口人,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癥,老母84歲,年邁多病,其妻陳粉寧51歲患有高血壓,一兒一女于2019年7月技校畢業。
對這樣的幫扶對象,董向軍竟然找不到精準幫扶的辦法,只能為其申請民政低保救助。在譚二弟精神穩定期間,董向陽多次上門開導,與其交流,有幾次在病發期間看望被罵了出來。但他不放棄,不松懈。通過與他家屬、親屬協商溝通,共同說服譚二弟減輕心理負擔,積極接受治療。2017年,由鎮政府出資在武功鎮精神病院住院治療一月時間,其間曾以多種理由為借口想中斷治療。董向軍到病床前對他說:“你就安心治療,別的事情再別想了,你家的農活我幫你干!”在譚二弟每次犯病住院治療期間,秋夏兩忙,董書記幫助他家收獲玉米,涼曬小麥,無損一粒糧食,真是費盡了心思。譚二弟出院后,農忙收獲季節陪其一快勞動,安撫其心,農閑時,委托村私人建筑隊對其進行監管務工,增加家庭收入。現在譚二弟病情平穩,對其妻提供公益專崗村保潔員,兩個子女技校畢業后都參加了工作。健康就業的幫扶,使他們家脫離了貧困,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42歲的朱聯幫,智力四級殘疾,家3口人,其父朱建海77歲,常年在外務工,患風濕腿疼多年,行走困難,遇到陰雨天更是苦不堪言。其母親75歲,患眼疾,視物模糊。朱聯幫智力相當孩童,整天在村里跑來跑去玩耍,身體健康,不知所為,一直依靠父母親生活。董向軍了解了朱聯幫的家庭情況后,及時為其全家辦理了民政低保救助,為朱聯幫的父母尋求藥方藥物,為她母親送來眼藥水。但是頑疾只能緩解不能根除,這位老母親逢人就夸董向軍好。后來,通過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參加合療及大病保險等醫療保障救助政策,改善了朱聯幫一家的生活困境。他在家人帶領下,幫人撿拾辣椒,增加務工收入。董向軍并為其落實產業資金入股合作社的幫扶措施及民政兜底政策相互配合,實現對其穩定幫扶。
董向軍擔任崗子村第一書記五年來,與本單位農業農村局干的事情真不少,群眾心里都有一本賬:2016年為群眾發放節柴灶200臺,群眾直接受益21萬元;2017年來為全村1648畝小麥免費“一噴三防”,價值3.2萬元,三年合計9.6萬元;2017年土壤改良1602畝,每畝2袋有機菌肥、一袋磷肥、一袋硫鉀肥、50斤尿素,共計85.7萬元;免費供應小麥種子、復合肥,耕播48畝小麥良種示范田,共計1.4萬元;幫扶貧困戶朱聯社發展產業3.5萬元;為貧困戶幫扶對象免費提供玉米種、復合肥、糧倉等農資,價值1.7萬元;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資金88萬元;修建田間生產沙石路7條約2000余米,約20萬元。所有項目合計230.9萬元。
五年來,局領導換屆了,鎮領導換屆了,村領導換屆了,而董向軍卻一直堅守在崗子村,為他心中的那句許諾努力奮斗著。
采訪即將結束時,我問道;“你們身在扶貧第一線,感觸一定很多吧?對以后有什么設想?”董向軍望著遠處,深情地說:“在崗子村5年了,這里的村民就像我的親人,我對這里的一草一木產生了深厚感情,為了當年我心中的一個許諾:讓大伙都富裕起來,再苦再累都值得!”
他說:要想拔窮根,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才能完全實現。作為第一書記,整合四支隊伍力量,研判村情,找準致富門路,凝聚各方力量,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流轉群眾土地340畝,經過多方聯系協商,促成楊凌匯源百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惠農園藝有限公司脫毒蘋果苗木基地先后落戶崗子村,帶動解決貧困勞動力100余人。后轉型在此基礎上,2020年初積極協調落實縣農業農村局85萬元壯大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建成占地140畝的蔬菜基地一個,擁有20座蔬菜塑料大棚,30畝草莓苗圃和80畝三色紅薯,現收益10萬元。招商引資435萬元,建成草莓種植園200畝,擁有草莓栽植大棚100座,解決村剩余勞動力140人,帶動貧困人口20戶30余人。2021年擬擴大草莓種植面積300畝,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共同致富。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通過精準扶貧,長寧鎮崗子村也迎來了果實累累的秋天。2017年中共武功縣委、武功縣人民政府授予崗子村“十佳”脫貧村,率先摘掉貧困村帽子。第一書記董向軍,也收獲了諸多榮譽稱號:2017年,中共咸陽市委組織部授予他“咸陽市駐村優秀第一書記”稱號;中共武功縣委授予“優秀第一書記”稱號;2019年3月,中共武功縣委,武功縣人民政府授予他“2018年度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稱號;2020年3月,中共武功縣委,武功縣人民政府授予他“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稱號。
目前,崗子村“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建立了防返貧監測機制。目前,尚有兜底貧困戶5戶12人,領導班子成員包抓到戶,信心百倍,廣大群眾干勁十足,同心協力,全力以赴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走出村委會時,仰望著藍天白云,一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仿佛展現在我眼前。善良樸實、步伐堅定的董向軍將許諾和信念鑲嵌在畫卷上,崗子村的父老鄉親正邁開腳步,奔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上!
雷密鴿,女,筆名,雷雨。武功縣人。咸陽市作協會員、武功縣作協理事,作品曾在刊物及媒體平臺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