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小屋小憩
在群山中,有兩三點燈火,牯牛降的嚴氏古村就成了一條航船,漂在了茫茫的群山云海之中。
下方,剡溪和秋浦交匯著,水聲潺潺,又將航行的景象做到十分的逼真。
天早黑了,抬頭只能看到一輪明月和數顆星星。
上得樓去,推開小窗,放出一縷燈光,也讓自己的小樓加入了航行的船隊。
我們是5月19日晚到的牯牛降,直直地進入景區,入住了農戶嚴云常家。
他家的小樓主體風格是江西的,這是因為這里也與江西接壤。墻是淡黃的面子。打下地基,請來十幾個漢子,喊起號子,一下就立起了十四根柱子。再上橫梁。有柱有梁再砌墻,小樓就建起來了。嚴云常說,他當年口袋里只有200元錢,就開始建這個小樓。邊掙錢邊建,一建就建了兩年。按照習俗,小樓下面中間是客廳,邊上是四間房間。樓上原來是儲藏室,從樓梯開始就掛著斗笠、鐮刀等農具。現在上面也收拾出四間做了客房,以30元一個床位收費。4個房間有三個是兩張床的,一間是四張床的。
沒有電視,要自帶洗漱用具,住進小樓,就像是到農村來走親戚一般。嚴云常學的是木匠手藝,家中堆著不少樟木家具,于是小樓里全是樟木的郁香。小樓的窗有格柵,但沒有玻璃。嚴云常說,雨下不進來的,窗外是屋檐。于是,晚風就從沒有玻璃的小窗熙熙攘攘地擁入,把夜的風情裝滿了小樓。
老嚴泡起了茶。茶是妻子從牯牛降上采來的野茶,用自家的鍋在炭火上炒,再自己揉出來的。用山泉水一泡,便有野性般的香。一家人與我散坐著聊天、漫談。聊這輩子蓋起小樓、娶到妻子的幸福,談女兒拿到了護士證、新一輪生活就要開始的希望。聊到開心時,靦腆的女兒也會插上一句話:“爸,不是這樣的……”父親哈哈一笑,讓幸福快樂在小樓里到處徜徉……
不知何時,有一只鳥叫了。一鳥鳴百鳥應,小樓外就熱鬧起來。睜眼一看,天亮了。從窗中向外一看,原來自己的小樓正懸在山中,懸在云中。
懸在山中,懸在云中,好一個獨此一家的風景。人生要的不就是這種愜意么!
多好的地方,多自由的生活。我問自己,這不就是你要尋找的意境么?
然而,你能不回家么?
人從遠方來,不知道在找什么。找到了什么,卻仍要回家。人生就是如此么?一絲凄涼在心中哀哀地升起。
大隱隱于心
牯牛降是美的,用一句話概括說,她是西黃山,因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而在古代就與黃山齊名。但與黃山不同的是,當年這里因有一只白頭虎爪還吃人的怪鳥,便致幾百里方圓的美麗山區成了無人之地。好在春秋戰國時期來了騎著青牛的老子。老子走累了,在山中拴好青牛(迄今還有拴牛石的景點),自己閉目養神。這時怪鳥從天而下欲撲老子,青牛竟掙繩騰飛而起,雙角頂折了鳥翅。怪鳥從天而落,青牛飛身壓住怪鳥。隨即青牛化作巨石,鎮住了化作泥沙的怪鳥,于是一方凈土還給了清凈,這里也叫作了牯牛降。
牯牛降的山水是美的,兩股山溪一叫剡溪,一叫嚴家河,從東和西奔流而下,日夜潺潺,各形成諸如龍門潭、戲鱷灘、四疊瀑、情人谷這樣的景點。然而山水美不如人的美,無人的靈氣山水美則是無靈氣的美。牯牛降最美的當是嚴氏古村,那是中國文化的奇葩——隱士文化的代表作。
嚴氏,指的是東漢隱士嚴子陵。他叫嚴光,子陵是其號。他是會稽余姚人((今寧波慈溪市)。年輕時在京師太學求學時與河南南陽人劉秀、密縣人侯霸相識,負有才氣。西漢末年的公元8年,王莽稱帝建新朝,廣招天下人才,侯霸便投了王莽,而有漢室皇族血統的劉秀則加入了綠林起義軍。嚴子陵當時婉拒了王莽的邀請,到了浙江杭州桐廬的富春江畔,開始了隱士生活。
隱士文化,是中國的特有文化。隱士在隱,但首先得是士,即是知識分子,而且還應當是有名望的知識分子和賢達人士。隱士在隱,還要隱出內涵和個性。小隱隱于山,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真隱隱于心。只有把心隱了起來,才算是隱出了品位,隱出了個性。嚴子陵便是這樣。
劉秀最終得勝,于公元25年建東漢王朝,是為漢光武帝。他的同學侯霸也拋棄了王莽,投到他的麾下,任了大司徒(丞相)。這時光武帝便想到同學嚴子陵,得知他正披著羊皮在富春江畔釣魚,便視他為姜太公再世,親筆致信,三次派車去邀。最終將嚴子陵載到京城洛陽。
聞聽嚴子陵到了京城,侯霸不敢怠慢,搶在皇帝前派人帶信到賓館看望老同學。來人講了一句傷人自尊的話:“侯公限于朝廷制度,不便現在來。天黑后他會親自來向您當面表達歉意。”嚴子陵看罷來信,未寫回信,只是說:“告訴你家先生:官位已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好嘛!我有兩句話送他: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逸民傳·嚴光傳》)。”意思是講仁義天下百姓就會高興,如拍馬順君王眼色行事多半會身首異處。聽了回話,侯霸倒也不以為然,原封不動地轉告光武帝。光武帝一笑,還親自到賓館看他。光武帝說了半天,嚴子陵躺著就是不起身,還不說話。光武帝拍著他的肚子嘆口氣說,你為什么就不肯來幫幫我呀。這時嚴子陵才說:“堯帝那么有德,要把天下讓予巢父,巢父還洗耳朵不接受呢。這是人各有志的事,請你不要逼我。”過了兩天,光武帝又請嚴子陵進宮敘舊,是晚兩人同榻而眠。嚴子陵竟把腳搭在光武帝肚子上。第二天早朝,有觀星象之官急奏,說:“客星犯御坐甚急”。光武帝聽罷一笑,說沒事的,那是昨晚嚴子陵把腳翹朕肚皮上了。當天,光武帝硬封嚴子陵為諫議大夫,但嚴子陵未肯就職,而是辭帝又回到富春江釣魚去了。這個釣魚處后稱為嚴陵瀨(子陵灘)。1949年3月,到北京住在昆明池參政議政的著名愛國人士柳亞子想做現代的嚴子陵,表示要把家鄉的分湖當成子陵灘時,毛澤東主席回詩勸道:“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而十分文學地挽留下了柳亞子先生,也為嚴子陵的隱士文化添了文彩的一筆。
嚴子陵在家八十高壽而逝。
嚴氏家族久住富春江畔,到得元末,有紅巾軍起義。當紅巾軍進逼浙江時,嚴氏全族集體避亂遷入離富春江也不算遠的皖南牯牛降的大山中,集體當起了“隱士”。他們建祠堂修居室,開荒地種茶桑,以一條秋浦割斷了與外界的聯系,以一座子陵橋為出世入世的惟一窗口。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的天然之力,一個名人大族就在世外桃源里悠然自得地一代一代過活起來。
隱士文化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合為一體,自然地生活;隱士文化的表征就是超脫名利,修身養性;隱士文化的文學特長是個性品質,水山田園;隱士文化的根源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語)。無怪乎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今浙江淳安)知州時,在桐廬富春江嚴陵瀨旁建了釣臺和子陵祠,并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高度概括了嚴子陵的隱士風采。
尾聲:人生一解
好去處,尋得了;隱士文化,得解了。只是還得回家。
家在哪里,家在心里。只要真隱隱于心,哪里都可以修身養性的。似乎只有這一嘲可自解。
另注,真隱隱于心,當是我對“古隱三句”的一份增添,也是此行之心得。
在群山中,有兩三點燈火,牯牛降的嚴氏古村就成了一條航船,漂在了茫茫的群山云海之中。
下方,剡溪和秋浦交匯著,水聲潺潺,又將航行的景象做到十分的逼真。
天早黑了,抬頭只能看到一輪明月和數顆星星。
上得樓去,推開小窗,放出一縷燈光,也讓自己的小樓加入了航行的船隊。
我們是5月19日晚到的牯牛降,直直地進入景區,入住了農戶嚴云常家。
他家的小樓主體風格是江西的,這是因為這里也與江西接壤。墻是淡黃的面子。打下地基,請來十幾個漢子,喊起號子,一下就立起了十四根柱子。再上橫梁。有柱有梁再砌墻,小樓就建起來了。嚴云常說,他當年口袋里只有200元錢,就開始建這個小樓。邊掙錢邊建,一建就建了兩年。按照習俗,小樓下面中間是客廳,邊上是四間房間。樓上原來是儲藏室,從樓梯開始就掛著斗笠、鐮刀等農具。現在上面也收拾出四間做了客房,以30元一個床位收費。4個房間有三個是兩張床的,一間是四張床的。
沒有電視,要自帶洗漱用具,住進小樓,就像是到農村來走親戚一般。嚴云常學的是木匠手藝,家中堆著不少樟木家具,于是小樓里全是樟木的郁香。小樓的窗有格柵,但沒有玻璃。嚴云常說,雨下不進來的,窗外是屋檐。于是,晚風就從沒有玻璃的小窗熙熙攘攘地擁入,把夜的風情裝滿了小樓。
老嚴泡起了茶。茶是妻子從牯牛降上采來的野茶,用自家的鍋在炭火上炒,再自己揉出來的。用山泉水一泡,便有野性般的香。一家人與我散坐著聊天、漫談。聊這輩子蓋起小樓、娶到妻子的幸福,談女兒拿到了護士證、新一輪生活就要開始的希望。聊到開心時,靦腆的女兒也會插上一句話:“爸,不是這樣的……”父親哈哈一笑,讓幸福快樂在小樓里到處徜徉……
不知何時,有一只鳥叫了。一鳥鳴百鳥應,小樓外就熱鬧起來。睜眼一看,天亮了。從窗中向外一看,原來自己的小樓正懸在山中,懸在云中。
懸在山中,懸在云中,好一個獨此一家的風景。人生要的不就是這種愜意么!
多好的地方,多自由的生活。我問自己,這不就是你要尋找的意境么?
然而,你能不回家么?
人從遠方來,不知道在找什么。找到了什么,卻仍要回家。人生就是如此么?一絲凄涼在心中哀哀地升起。
大隱隱于心
牯牛降是美的,用一句話概括說,她是西黃山,因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而在古代就與黃山齊名。但與黃山不同的是,當年這里因有一只白頭虎爪還吃人的怪鳥,便致幾百里方圓的美麗山區成了無人之地。好在春秋戰國時期來了騎著青牛的老子。老子走累了,在山中拴好青牛(迄今還有拴牛石的景點),自己閉目養神。這時怪鳥從天而下欲撲老子,青牛竟掙繩騰飛而起,雙角頂折了鳥翅。怪鳥從天而落,青牛飛身壓住怪鳥。隨即青牛化作巨石,鎮住了化作泥沙的怪鳥,于是一方凈土還給了清凈,這里也叫作了牯牛降。
牯牛降的山水是美的,兩股山溪一叫剡溪,一叫嚴家河,從東和西奔流而下,日夜潺潺,各形成諸如龍門潭、戲鱷灘、四疊瀑、情人谷這樣的景點。然而山水美不如人的美,無人的靈氣山水美則是無靈氣的美。牯牛降最美的當是嚴氏古村,那是中國文化的奇葩——隱士文化的代表作。
嚴氏,指的是東漢隱士嚴子陵。他叫嚴光,子陵是其號。他是會稽余姚人((今寧波慈溪市)。年輕時在京師太學求學時與河南南陽人劉秀、密縣人侯霸相識,負有才氣。西漢末年的公元8年,王莽稱帝建新朝,廣招天下人才,侯霸便投了王莽,而有漢室皇族血統的劉秀則加入了綠林起義軍。嚴子陵當時婉拒了王莽的邀請,到了浙江杭州桐廬的富春江畔,開始了隱士生活。
隱士文化,是中國的特有文化。隱士在隱,但首先得是士,即是知識分子,而且還應當是有名望的知識分子和賢達人士。隱士在隱,還要隱出內涵和個性。小隱隱于山,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真隱隱于心。只有把心隱了起來,才算是隱出了品位,隱出了個性。嚴子陵便是這樣。
劉秀最終得勝,于公元25年建東漢王朝,是為漢光武帝。他的同學侯霸也拋棄了王莽,投到他的麾下,任了大司徒(丞相)。這時光武帝便想到同學嚴子陵,得知他正披著羊皮在富春江畔釣魚,便視他為姜太公再世,親筆致信,三次派車去邀。最終將嚴子陵載到京城洛陽。
聞聽嚴子陵到了京城,侯霸不敢怠慢,搶在皇帝前派人帶信到賓館看望老同學。來人講了一句傷人自尊的話:“侯公限于朝廷制度,不便現在來。天黑后他會親自來向您當面表達歉意。”嚴子陵看罷來信,未寫回信,只是說:“告訴你家先生:官位已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好嘛!我有兩句話送他: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逸民傳·嚴光傳》)。”意思是講仁義天下百姓就會高興,如拍馬順君王眼色行事多半會身首異處。聽了回話,侯霸倒也不以為然,原封不動地轉告光武帝。光武帝一笑,還親自到賓館看他。光武帝說了半天,嚴子陵躺著就是不起身,還不說話。光武帝拍著他的肚子嘆口氣說,你為什么就不肯來幫幫我呀。這時嚴子陵才說:“堯帝那么有德,要把天下讓予巢父,巢父還洗耳朵不接受呢。這是人各有志的事,請你不要逼我。”過了兩天,光武帝又請嚴子陵進宮敘舊,是晚兩人同榻而眠。嚴子陵竟把腳搭在光武帝肚子上。第二天早朝,有觀星象之官急奏,說:“客星犯御坐甚急”。光武帝聽罷一笑,說沒事的,那是昨晚嚴子陵把腳翹朕肚皮上了。當天,光武帝硬封嚴子陵為諫議大夫,但嚴子陵未肯就職,而是辭帝又回到富春江釣魚去了。這個釣魚處后稱為嚴陵瀨(子陵灘)。1949年3月,到北京住在昆明池參政議政的著名愛國人士柳亞子想做現代的嚴子陵,表示要把家鄉的分湖當成子陵灘時,毛澤東主席回詩勸道:“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而十分文學地挽留下了柳亞子先生,也為嚴子陵的隱士文化添了文彩的一筆。
嚴子陵在家八十高壽而逝。
嚴氏家族久住富春江畔,到得元末,有紅巾軍起義。當紅巾軍進逼浙江時,嚴氏全族集體避亂遷入離富春江也不算遠的皖南牯牛降的大山中,集體當起了“隱士”。他們建祠堂修居室,開荒地種茶桑,以一條秋浦割斷了與外界的聯系,以一座子陵橋為出世入世的惟一窗口。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的天然之力,一個名人大族就在世外桃源里悠然自得地一代一代過活起來。
隱士文化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合為一體,自然地生活;隱士文化的表征就是超脫名利,修身養性;隱士文化的文學特長是個性品質,水山田園;隱士文化的根源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語)。無怪乎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今浙江淳安)知州時,在桐廬富春江嚴陵瀨旁建了釣臺和子陵祠,并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高度概括了嚴子陵的隱士風采。
尾聲:人生一解
好去處,尋得了;隱士文化,得解了。只是還得回家。
家在哪里,家在心里。只要真隱隱于心,哪里都可以修身養性的。似乎只有這一嘲可自解。
另注,真隱隱于心,當是我對“古隱三句”的一份增添,也是此行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