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的詩心溫暖而遼闊
——序王發賓詩集《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
劉笑偉
讀罷王發賓詩集《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我的腦海中一躍而出的是這句話:遼闊而溫暖的詩心。
何為詩心?也就是詩人之心,作詩之心。有了詩心,自會有詩從心田汩汩流出。詩人王發賓說:“詩,是心靈的一種飛翔,詩人一定要給它插上翅膀。對于每一首詩來說,觸及事物的靈魂是詩人的根本。”他的觀點我是贊同的。詩是心靈的飛翔,詩人要靠詩心為詩句插上翅膀。
和王發賓結識,源自于他的詩集《戰士的心在燃燒》。在中國詩歌網組織的作品研討會上,王發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戰友一家人,早一天當兵也得叫班長。面對一位入伍之時自己還未出生的老兵,那種尊敬豈止是叫一聲“老班長”可以表達的。漸漸地,我們工作中有了交往,詩藝上有了交流,對他的了解也一點點加深。
我一直認為,詩歌的最高境界,其實不僅僅是詩藝本身,更是詩人本身。換言之,詩如其人。作詩的最高境界,拼到最后就是做人的境界。蘇軾為人如不豁達,豈能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瀟灑的詩句?如果沒有軍旅生活的積淀而熏陶出的戰士品格,王發賓又如何能寫出“部隊的生活,火光般閃爍/戰友情,刻進了骨頭”這樣的詩篇?
說其詩心遼闊,是因為王發賓的詩作,以戰士的獨特表達方式,寫出了軍旅生涯,以及退役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詩集《匍匐在大地的聲音》共分為九輯,每一輯各有側重,但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戰士的詩心。他的詩抒情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兵,由他帶領讀者去解讀輝煌的軍史,去理解火熱的軍營,去詮釋軍人的使命,去展現鐵血的情懷。他的每一行詩,都像籽粒飽滿的稻谷,訴說著對軍營這塊沃土的眷戀;他的每一句吟唱,都像行吟的歌手,去傾吐著對草原般莊嚴與遼闊的軍人職責的熱情謳歌。他這樣寫軍營:愛一個兵/如同擁抱一道萬里長城/傾聽戰士的號聲/類似一條閃電橫空(《神圣的軍營》);他這樣描寫軍營對戰士成長的錘煉:“熔鐵、熔鋼、熔頑固的思想/把事物放在這里,都可以/發出光,我看見一株草/熟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熔爐》);他這樣寫軍營里的戰士:“一顆戰士的心/雄渾,壯闊,忠誠/大地是影子,山川是血性/一條河奔涌著歷史的濤聲”(《一顆戰士的心》);他這樣形容對戰友的思念:“那些從春天里飛出的歌聲/結滿了壓彎枝頭的果實/沿著天山彎曲的路徑/走進夜空奔騰的黎明//又一次在骨頭上刻下記憶/酒杯搖動的山川/時間變成瀑布般思念”(《守候》)……這些詩句給人們一個極其清晰的信息:王發賓的詩句僅僅屬于戰士,王發賓的詩歌題材專門屬于老兵,王發賓的詩歌藝術皆因軍旅而生發、成長。詩人的思緒,縈繞著各種身份的軍人,也包括退役士兵;穿越過各種生活場景,也包括退伍后老兵們創業的諸多崗位;完成了各種時空的跨越,從入伍到獨特的修筑獨庫公路的經歷,再到地方的奮斗打拼……王發賓通過對“泛軍旅生涯”的全方位描述,修筑起一道屬于本人、也屬于退伍老兵的詩歌“長城”。可以說,這道“長城”雄偉莊嚴,連綿不絕,也風光無限。
說其詩心溫暖,是因為你可以從王發賓的詩作中,讀出一位老兵的淳樸、善良、對社會的責任。這是當前詩歌中非常稀缺的一種元素。中華文化的詩歌傳統需要詩人傳遞真善美,傳遞溫暖與明亮。當下詩壇,技藝好的詩作并不算少,但真正傳承了中華詩心的詩作并不多見。有些詩人,著魔于西方技巧中;有些詩人,沉浸于自己的生活“蝸居”里。其詩有小聰明,卻無大智慧;有小感動,卻無大情懷。王發賓的詩作中有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他這樣寫一位退伍后種菜、賣菜的老兵:“無論干什么事,都很認真/心常與大地相通(《菜籃子的早晨》)。他這樣寫硝煙中鐵骨錚錚的老兵:“聽一座山的顫動/會感到一株草的疼痛”(《一座山與一位英雄》)。在回憶戍守新疆的軍旅生涯時,作者寫道:“總覺得丟下了什么/把天山隱隱牽掛/軍營,雪崩,泥石流,和缺氧的頭疼/昔日的余暉,從落日中滑過/天山,注定了要愛你一輩子”(《輕輕地向戰友問好》),生動地寫出一位老兵對軍旅生涯的念念不忘。即使退役了,一個老兵還能做到:“用槍口的精準解讀鋤頭的技能/大地翻動著豐收的年景/一顆顆汗水是子彈的激情/在穿透黑暗中獲得提升”(《燃燒成一把熊熊的火》)。他這樣寫軍人的情懷:“深冬,漆黑的夜/我們和星星坐在一起/幾個戰友舉起杯/碰響了一個難忘的除夕//你略有醉意,抱起寒冷的/雪山,非要把它化成雪水”(《思念你》)。通過這些詩句,人們可以閱讀到軍人心靈的崇高,可以體會到軍人生活的孤寂,更可以從這種崇高與孤寂中感知到一種溫暖,從而更加理解了軍人為人民的“歲月靜好”而高尚的“負重前行”。
在遼闊而溫暖的詩心中,王發賓也在尋找著一個富于創造性的詩歌世界。我認為他的詩,有著像種子萌發般對于詩情和詩意的感知,所以,意境顯得遼遠、深厚,語言顯得質樸、自然。他寫戈壁灘上的一場細雨,是這樣開頭的:“天空在硝煙中靜了下來/一朵云,尋找一片草葉”(《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他寫老兵的生活與心靈:“大江滾滾,用波濤/沏一壺茶,慰問堅忍不拔”(《風,吹醒了前行的春夏》)。他還用這樣寫意的筆法去勾勒一位老兵在抗疫一線的心路歷程:“天黑了下來/我喜歡站在這里慢慢枯萎/不移動位置,昂著頭迎風歷雨/像山崖的一株草,自然間的空氣//腳印遼闊成一種品德和意志/在血液里流淌著大海的氣勢/我愿意這樣,默默地涌動/在一座城市的心里”。這樣的詩句,拂去了蒙在語言上的灰塵,從而閃射出一種新意盎然的燁燁其華。
當然,王發賓詩歌中的欠缺與遺憾也是有的。個人感覺,他的詩,有時缺乏靈動;有時不夠純粹;有時可見靈光一現,而缺乏貫穿始終的詩歌之光。不過瑕不掩瑜,對于一位老兵來說,這未免過于苛求。相信他能夠通過自己的詩歌修煉,達到更加完美的藝術境地。
對于當代軍旅詩來說,我非常贊同朱向前先生所說的:如果說“落寞”是新世紀軍旅詩歌一個令人刺眼的關鍵詞,那么另一個關鍵詞“堅守”的出現,則賦予了軍旅詩歌一種可貴的品質。雖然新世紀的軍旅詩歌在內外環境的夾擊之下,出現極為窘迫的生存狀況,但是依然有一批詩人堅守在軍旅詩壇之上(《新世紀軍旅文學概觀》)。王發賓正是這樣的詩人之一。雖然落寞,卻依然堅守。這是一種情懷,還是一種境界,更是一個老兵對于詩歌的真誠與熱愛。正如他在詩中所說:“一個老兵很普通/心中卻有一片廣闊的天空/裝得下風雷、星辰”;“一個老兵一座山峰/千萬個老兵就是一道萬里長城”!
祝愿王發賓詩集的出版,也期待新時代的軍旅詩能夠在無數詩人的堅守中再現輝煌。
最后用作者開篇的一句詩結尾: “戰士,胸口總是朝著日出奔流!”
2021年1月寫于北京
(作者系《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
✦《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后記
王發賓
《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是繼《戰士的心在燃燒》之后又一部軍旅題材的詩集,內容以服役軍營退轉地方的軍人為主題,抒寫他們一生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戰士精神和老兵情懷。也是新時代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刻苦訓練、英勇奮戰、流血犧牲、捍衛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的強軍夢!中國夢!詩集《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分九章,二百多首小詩如綿綿不絕的溪流匯入滾滾的大海,翻卷著正義的光芒。詩集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走進新時代抗擊疫情近百年的片段縮影。展開一個戰士在軍營里磨煉出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理想的偉大人生,以后不管環境怎么變,軍人的優良傳統不變、信念不變、沖鋒在前的犧牲精神不變。是的,成為一名戰士就走進了無我。走進了為黨為人民舍生忘死的無私奉獻。
也許源于本人當過兵的緣故,對戰士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眷戀。每每看到戰士們在人跡罕至的雪山頂上站崗、放哨、巡邏,守衛祖國的領土完整和人民安居樂業。或是在地震、防洪、火災、雪崩、泥石流、抗擊疫情等等,這些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戰士們一聲令下奮不顧身,沖鋒在前保護著人民生命財產。戰士們講條件了嗎,說等一等了嗎,問生死了嗎,沒有!此時激動的心就想謳歌戰士鐵血軍魂的偉大精神和烈火金光的動人情景。還有退轉在地方的老兵,他們保留著部隊的優良傳統。同樣一聲令下,不管前面是火海刀山都要往前沖,矢志不渝地體現著自己是一個兵的偉大人生。
軍旅詩歌是現代詩歌的一部分,又不同于現代抒情詩。雖說每一首詩都可以在遼闊的藍天下展開自由的想象,但軍旅詩歌的目標是明確的,正義的、必勝的,首先是“言志”的。往往和敘事連在一起,常常會陷入一種形式上的單一和語言的直白,但都是堅硬的、帶血的。因為詩歌不是主要描述事物,而是創造心靈的飛躍。但這種飛躍又源于生活,沒有真實的鋪墊會墜入無源之水。如何將敘事和抒情,詩意地結合起來,要從中國的古體詩中吸收營養,修煉一種既可以承載宏大場面又能推進詩意生發,在邊走邊行的春天里綻放出現代詩歌的璀璨光芒。是本人一直在尋找的一片天空。
營造一首詩的意境是需要靈光的,創造這個靈光閃現的瞬間過程是詩人主觀意念與事物客觀規律相碰撞的一種心靈飛翔。獲得這個飛翔才算是走進了一首詩的創作。
軍旅詩歌首先要讀出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堅不可摧的力量、不容侵犯的使命。如果缺少這些軍旅詩歌是否有點單薄。體現這些宏大的思想內涵和雄偉的英雄形象,有時技巧又顯得那么窘迫,因為正義的光芒是無需用技巧來雕琢的。軍旅詩歌要凸顯忠誠和擔當、堅定和力量,軍旅詩歌要享受這種神秘的速度和血染的空靈,讀之既能體驗泥沙俱下的滾滾洪流,又能感受小溪流水的寧靜與寬廣。使讀者回味在直撲與純凈、現實與未來、寂寞與遼遠的詩歌魅力之中。從軍營和軍人特有的人生中找出新時代軍旅詩歌的寫作特點,洗練一種浪漫的閃光的有意境的,來自生命中與戰士和軍營相向而行的,能顛覆黑暗的自然而然構成心靈飛翔的大地之語走進現代詩歌的神圣殿堂。讓戰士之光和軍營之光交匯于詩歌之光。啟發讀者在過度語言的留白中輕頓一下,抬抬頭就能看見大山大水的無限風光,在相看中豁然開朗。
這是本人創作這兩部詩集的一點膚淺體會,不當之處請戰友們和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此書在創作過程中得了老首長、老戰友、老朋友、和文學界諸多老師的幫助與鼓勵,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
感謝呼和浩特市“金葫蘆創業就業園”“全國個人雙擁模范”張立潔總經理為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
感謝《解放軍報》文化部劉笑偉主任為本書作序!
感謝呼和浩特市作協原尚靜波主席的熱情幫助和真誠指導!
感謝原部隊:崔紹宏、張忠、崔二恒、楊金滿、劉國光、劉江、柳才興、胡文斌、許鳳岐、李濱田等戰友多次的交流和指導!
感謝原基建工程兵交通部兵辦宜昌教導隊:李鋒、邵中玲、李正明、王軍等戰友和學員的親切關心!
感謝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任貴、李蕙芳兩位教授的熱心指導!
感謝線裝書局姚欣、舒剛衛兩位編輯的精心編審和細心設計!
2021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