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詩詞歌賦

黨秀梅詩評

核心提示:(一)簡評魯直夫的《換乘》 詩人魯直夫《換乘》這首小詩,愈讀愈讓人覺得揪痛不已。作者將生命的過去時、現在時以及將來時,用了 “換乘”這個出奇、出新而又恰切的比喻,情懷和哲理皆含其中,足見詩人對生活體悟之深透。 詩人將 “中年”比作“高鐵”。雖


(一)簡評魯直夫的《換乘》

詩人魯直夫《換乘》這首小詩,愈讀愈讓人覺得揪痛不已。作者將生命的過去時、現在時以及將來時,用了“換乘”這個出奇、出新而又恰切的比喻,情懷和哲理皆含其中,足見詩人對生活體悟之深透。

詩人將“中年”比作“高鐵”。雖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雙肩膀既擔著家庭,又擔著工作。為生計操勞,為事業奔忙,但中年卻是人一生中最旺盛、最蓬勃、最富有激情的生命時光。可這一美好時光,更多地人來不及思考、來不及等待,更沒有機會回味,恰如“高鐵”一閃而過,短在“眨眼”間。對于有限的生命而言,還有比這更令人嘆惋的事情么?當然沒有!

“母親呼喚的乳名/在月臺上空回蕩”,詩人將思念與懷緬熔于一爐,無法不令人淚眼朦朧。一個“空”字,我讀我的情,你讀你的思,他(她)讀他(她)的戀,無形間會復出沓層層抱憾、疊疊追悔。

在第三節,詩人筆鋒陡轉,由過往寫到現實,寫到自己。“如果可以/下一站/我希望換乘一輛/慢車”,這是詩人的心聲,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愿嗎?

生命只有一次,誰也不想過早握別這個美好的世界。“慢車”越慢越好,這樣就不會錯過緣分,錯過機遇,錯過風景。如果更理想一點,不去“換乘”,就待在清醒的此刻,有誰會不樂呢?

詩人魯直夫《換乘》這首小詩雖然很短,但蘊藉飽滿,余味綿淼,足以喚醒人們對生命和親情的深深敬畏與覺悟。

《換乘》給我的啟迪:生活與深情融為一體,情韻與手法巧妙結合,就是好詩。因此我說:致敬魯直夫詩人,向您學習!

 

:

換乘

/魯直夫

 

高鐵呼嘯而過

眨眼到了中年

 

母親呼喚乳名的聲音

在月臺上空回蕩

 

如果可以

下一站,我希望換乘一輛

慢車

 

作者簡介:魯直夫,原名徐建和,男,70后,江西鉛山人,現居濟南,城市規劃師。選自《山東詩歌》2021年總第35期《詩主推》欄目

 

(二)簡評雨青的《鄰居》

詩人雨青的這首七絕《鄰居》,與其說是一首詩,不如說是一幅畫;與其說是一幅畫,不如說是一出活報劇。

當今社會,沙石、磚塊、水泥和鋼筋、鐵皮、鋁合金,連同鎖芯不斷升級的防盜鎖,有形無形地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和疏遠。

尤其在城市里,尤其在現代化的高檔小區,就算是鄰居,就算是對門,詩人用“隔墻漸厚似鄰屯”這一形象比喻,將熟悉生的陌生、熟悉中的戒備、熟悉中的敷衍和盤托出,越讀越叫人郁悶難耐。

“鄰居”若“鄰屯”,雖然電梯同時上下,低頭抬頭相見,開門關門“砰”“咵”相聞,就是不相往來。那“門前照面微微笑”的“文明”禮節,那“門后搖身異路人”的可怕“現實”,所有身在其中的人,誰會不“迥”在其中、“傷”在其中、“痛”在其中呢?

詩人主要用了“對比”的手法。“今”與“昔”、“門前”與“門后”,“隔墻”明薄暗“厚”,共同傳遞出了人與人、心與心、情與情由近變遠、由濃變淡、由密變疏的真實現實,反襯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慮和隱痛。

雖然整首詩只有二十八個字,從中可以看出詩人情感細膩,體察細微,有大愛情懷,是生活的有心人。語言平實有力,生活味濃郁。如果能減少“重字”,效果會更好。

 

:

鄰居 

雨青

今比昔時門更近,隔墻漸厚似鄰屯。

門前照面微微笑,門后搖身異路人。

 

作者簡介:雨青,原名許云發,男,60后,鷹潭通信行業職員,祖籍樂平,江西楹聯學會會員。選自《山東詩歌》2021年總第35期《古韻廳》欄目同題詩。

 

(三)簡評王青山的《回故鄉》

詩人王青山的這首七言絕句《回故鄉》,交織著極其復雜的感情。

起句“坐倚車窗噙淚望”,經年在外的詩人,終于結束了漂泊的日子,踏上了歸途。然而,依窗而望,滿目陌生,激動之淚和萬千感喟之淚一并盈在眼眶,欲流不能,欲止不得,這種痛中有喜、喜中有痛的情感廝磨,讓“噙淚”一詞落到了實處。

承句“歸根落葉滿頭霜”,“少小”離家,“老大”而歸。人事代謝,往來古今,一個“滿頭霜”的老人,坐在車廂里,人隨車廂顛簸,心隨云煙縱橫,滾滾的內心活動,何止一個此起彼伏……

第三句,詩人筆鋒一轉,“今生有幸回桑梓”,“有幸”一詞,把詩人半世奔波、半世思念、半世翹首的的五味情思和盤托出。看似出乎意料,但卻在意料之中,“有幸回”到夢里的唯一,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結句“哪片高樓是故鄉”這一問句,猶如放縱的情感閘門被心靈的糾結和隱痛連環撞開。估摸著到了故鄉,卻聞不到帶著㸑味的炊煙,看不到心心念念的老槐樹,找不到魂牽夢繞的小池塘,熟悉的“桑梓”變成了望不斷的“高樓”。“有幸回”的欣喜與“不知”歸何處的迷惘輪番襲來,這才是詩人“噙淚”的真正答案。

雖然詩人是在傳遞個人在特定時刻的特定感懷,但讀著讀著,就讓人無發不聯想到一個令人憂心的社會問題:高樓大廈對古樸村落的沖擊,磚瓦水泥對泥土田疇的排擠。這也許就是這首《回故鄉》的真正內蘊之所在。

 

:

回故鄉

王青山

坐倚車窗噙淚望,歸根落葉滿頭霜。

今生有幸回桑梓,哪片高樓是故鄉?

 

作者簡介:王青山,男,50后,吉林長春人,定居四川西昌。選自《詩傳播》2021年總第38期《古韻廳》欄目





個人簡介:

黨秀梅(優游歲月),女,50后,武功人。陜西作家協會會員,秦風詩詞學會副會長,長安詩鐘社副社長,咸陽市女子詩社常務副社長,咸陽詩歌學會常務理事會理事。出版詩集《浪花里的色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