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文學原創(chuàng)

尋覓涇陽康百萬

核心提示:康大哥獻堂,是我生命中遇到的貴人。他是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河南恒康集團董事長,為人低調,知識淵博,他用恒康集團創(chuàng)造的財富不但回饋社會,而且還致力于全天下康氏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和收藏,成果頗豐,深受同族宗親的愛戴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


     康大哥獻堂,是我生命中遇到的貴人。他是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河南恒康集團董事長,為人低調,知識淵博,他用恒康集團創(chuàng)造的財富不但回饋社會,而且還致力于全天下康氏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和收藏,成果頗豐,深受同族宗親的愛戴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 他給我講述在清代涇陽有個名叫康百萬的人,領了28個人,買了八百畝地,發(fā)展棉花種植產業(yè),為國聚財,成為當時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民謠就有“頭枕涇陽、三原,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住的是康家的店!”之說,真是勝極一時。聽到這樣的描述,立既讓我有了去涇陽尋覓康百萬足跡的計劃和打算。 因為,涇陽是陜西省的產棉大縣,《農桑輯要》就有這樣的記載“陜西種植木棉,尤其涇、三一帶,滋茂繁盛”。   
     計劃在期待中迎來了成行的日子。庚子春月,我們一行11人組團到?jīng)荜柦涣鞑娠L,或許是這里的文友第一次聽我講康百萬的故事,他們在好奇、新鮮和追問中接住了有關康百萬的話題,話題探討最關鍵的是康百萬是真名?還是人們送他的綽號?文友們討論最終,以問一問,打聽了解后再說,結束這次活動的行程。
     盡管說上次沒有將康百萬的故事疏理出來,無功而返。但,我還是被涇陽的美景所吸引,還是被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能因種棉而孕育出這么杰出的一代富商而留戀,而向往。
    帶著喜悅,帶著覓尋,帶著囑托,帶著對康姓人家的敬仰,我利用辛丑夏月的一天下午,又去了一趟涇陽縣。這次可以說是有備而去,因為有了上次成行的基礎,當?shù)匾晃焕献骷摇目h農林局局長崗位退下來的老干部宋彥毅,因他是武功的外甥,便主動承擔起找“人”的任務。
     在去的路上,我邊開車,邊回味和想象著宋局給我在電話中,描述他在康家堡發(fā)現(xiàn)了“康廷需墓碑”說不定與康百萬有關時的激動,從他興奮的語氣中,我能感受到這個消息不亞于當年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地球是圓的論斷一樣,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與探險精神。
    車子在高速上輾著夏日的倒影,如箭一般向前穿梭,將排排樹木和車輛甩于身后。一個多小時,我和宋局便會合了。因時間的關系我們就直奔康家堡。康姓族人康潤星和妻子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又是為我們潑茶,又是給我們切西瓜,好客的程度讓我們感動。宋局在說明來意后,康潤星先生便在他家的書柜上翻出湖北郴州康氏文化研究會2018年編印的《康家人》刊物。刊物上印有名譽主編康獻堂,看到此這更加增添了我做好此次活動的決心與信心。于是,我又問起了他們康姓人家是從哪里遷來?現(xiàn)在傳至潤星先生是幾代人?他們的字輩是啥?知不知道康百萬真名叫啥?當年28位康姓人家在哪里合著買了八百畝土地種棉花?聞迅而來的潤星的大哥,70多歲的康潤民回答了我的提問,并陪著我和宋局看他們康姓祖先的墓碑去了。
    原來他們這支康姓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徙過來的。他們家是按嚴格的字輩來排序的,他們兄弟倆是潤字輩,他父親是佩字輩,他爺是孝字輩……。可惜的是他們家的族譜在拆房時因火災而被燒毀。他沒聽說有康百萬這個人,更不知他的真名叫啥,也沒有聽說當年有28位康姓人家買了八百畝地種棉花。聽著這些讓人失落的話語,我雖感到沮喪,但還是和宋局在康潤民老先生的陪同下,來到了一個長了些荒草的田野里,只見一通高高的石碑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陪它的唯有它那被陽光照射出不成規(guī)則的影子,和一些在風中擺動著身姿的雜草。石碑因年代的久遠和沒有科學的保護,上面刻琢的字跡已被雨淋風蝕,寫滿了歲月的滄桑。看著碑子上缺胳膊少腿的文字幾乎模糊不清,我們幾個人經(jīng)過慢慢辨認,才一點一點的向下讀去。“賜進士出身,知,江南松江府上海縣事,兼理通省海關印務,加,三級年家眷,弟,傅之詮,頓首拜題;邑文學廷需康公之墓;乾隆五年三月清明之吉,孝孫,康師遽”。噢!原來這是康姓人家的孫兒為他爺爺立下的碑子。雖說碑子的選材是一般的石料,但,看得出這是孫輩替父親的行孝的一種盡責方式,不知是父親有什么不測,讓兒子做了,算是愛心延續(xù)的一種體現(xiàn)。康潤民先生說這康師遽是他康姓多少代都弄不清了,畢競立碑子的時間離現(xiàn)在都二百多年了。
     為了讓這康廷需墓碑上的文字長久保存下去,并為康會長研究歷史上的康姓人提供依據(jù),宋局在后來不長的時間里,不厭其煩請專家做拓片,再將其裝裱成卷軸,讓我給康大哥寄去,真是做了一件功得無量的事。
     在宋局的辛勤努力下,已經(jīng)模清了涇陽現(xiàn)有康姓人家約63戶、270口人,分布在中張、涇干、崇文、三渠等四個鎮(zhèn),康家堡、羅堡村北組、鳳王村、坡底村和檔駕橋等五個村。
      難道這么多的康姓人家沒有一戶知道或參與康百萬在涇陽置辦土地、種植棉花?難道說28位康姓人氏當年合著買了八百畝土地種棉花只是個傳說?
歷史的痕跡會永遠鐫刻在民間記憶中。就在我準備第三次上涇陽時,一個名叫許欣憑的文友和我聊天,說他舅家的康姓是清代一個頂頂有名的康姓大戶康子履贈予的,而且,現(xiàn)在還保留著當牟康姓大戶口贈送的“留余”木匾,說是“留余”里的內容很好,對做人做事有很大幫助,就一直將這塊木匾保留了下來。得到這個消息,我在喜出望外之余,就繼續(xù)追問和關注起這個線索來。原來他舅家在白水,因清末戰(zhàn)亂時舉家從涇陽移居白水的親戚家,他舅家人本姓解,因其先祖在康子履部服役表現(xiàn)突出而贈予康姓。我在看著他給我發(fā)過來的“留余”內容,心思已經(jīng)跑到康大哥辦公室里懸掛的“留余”匾額上來。要將兩個“留余”的內容對比一下,想象的思緒和空間里,頓時響徹著康大哥聲情并茂地朗誦著“留余”的全文,心境似乎更寬闊了,眼晴也暢亮了許多。“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留余”匾額是家訓匾,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掛在康大哥辦公室內的匾額造型獨特,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旗幟。上凹意為:上留余于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余于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
    是啊!康子履和他的祖輩能將日子過成人稱“康百萬”。這是大智慧、大心態(tài)、大仁慈、大眼光相聚、相讓、相互協(xié)作的結果。行走在涇陽的大地上,我的心情輕松了許多,通過查閱《康氏家譜》《鞏縣志》《陜州通史》等大量資料,我知道了康子履就是康道平,是他為了鼓勵自己,也為教育后代,給自己家起的堂號叫“留余堂”,并請人撰寫了“留余”二字作匾額懸掛在堂上。他的父親就是開創(chuàng)了在涇陽置地百畝,發(fā)展棉農經(jīng)濟,被人們稱為康百萬,是康家第十四代傳人的康應魁。
    歷史的塵煙已經(jīng)散去,但康百萬應魁老先祖在涇陽那叱咤風云的一幕幕故事,還是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
    我似乎看到他為了國家的利益建造船隊,壟斷陜西布市,從官方拿到一份長達10年的軍需品訂單,為的是盡快剿滅白蓮教,為這他開發(fā)了涇陽棉市,讓涇陽的棉花布市雄霸西北諸省。在他長達20多年的經(jīng)營管理下,中國的布匹批發(fā)市場幾乎一半的貨物都是由涇陽供應。難怪他在臨終時叮囑兒子:“寧舍鞏縣,不失涇陽”。
    就是這位在康家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在他75歲(1847年)生日那天,當著來祝壽的族人和諸位鄉(xiāng)親的面,在酒過三巡后,一把火當眾燒掉了族人和鄉(xiāng)親欠他的賬目。他焚券的這一舉動再一次震撼了陜西、河南人民,凝聚了人心。
    康百萬應魁先生以樂善好施的氣度,以寬廣過人的胸懷,嘉慶三年(1798年)為涇陽辦學堂、修義渠,免費義務教育,支持農業(yè)生產。道光二十七年(1846)陜西饑荒,他出糧賑災,使涇陽和周邊地區(qū)災民安穩(wěn)度荒。
由于他們家族興工業(yè)、強農業(yè),拓疆土、善經(jīng)營,會管理,得民心,奠定了康百萬家族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并被慈禧太后賜封為“康百萬”的美稱,才有了四百年富足延續(xù)的基業(yè)。
    這時,我似乎看到了涇陽康百萬莊園的巍峨恢弘;以及五進院落的清雅別致;紫檀、黃楊、桂花名樹的氣韻格香。我似乎聽到了孩童們在唱著“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種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馬,棧房里借的康家錢”的歌謠。
那晚,我夢見莊園中的一花一木,春來發(fā)芽,冬去落葉,書寫著生命的延續(xù)。我夢見一望無際的棉花、棉桃綻放,白浪滾滾,和天上的云彩遙相呼應。我夢見28個康姓隨從在康百萬的帶領下,每人包了半百畝地,帶著老婆孩子高高興興地拾棉花呢!……


杜曉輝,陜西武功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咸陽分會副會長、武功縣文聯(lián)主席、武功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陜西省散文學會武功創(chuàng)作基地主任,創(chuàng)辦《有邰文苑》文學期刊,任主編。中國文聯(lián)第20期全國市縣文聯(lián)負責人研修班學員。主持編寫了《武功文聯(lián)志》。作品散見于《文藝報》《解放軍報》《人民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華英才》《作家報》《陜西日報》《延河》《黃河》《延安文學》《西安晚報》《咸陽日報》《西北文學》等國內報刊網(wǎng)絡。有關武功歷史的文化散文被網(wǎng)絡小編收錄,供人們在百度上查找。“蘇武里貫考析”一文入選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曾先后在《陜西日報》秦嶺副刊為縣作協(xié)組稿一版;在《咸陽日報》為宣傳武功組稿三版;將43名會員的文學作品推薦到《延河》上。先后榮獲咸陽市“德藝雙馨”先進工作者和“全市閱讀之星”稱號。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盛世印跡》。《望我故鄉(xiāng)》獲第三屆“絲路散文”優(yōu)秀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wǎng)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wǎng)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lián)系華文作家網(wǎng)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