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涌子的散文集《老街的燈火》由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出版了,在他的微信圈下留言,一方面表示祝賀,另一方面希望盡快得到一本簽名書拜讀。
其實,涌子想要出書,一年前,幾位文友相聚時,他就說過,只不過后來他在低調辛勤的籌劃準備中,我們就不知道了。
得到這本書后,我用近兩天的時間,逐字逐句開始閱讀。我也是業余作家,知道一字一句得來不易,對一篇、一部文學作品,從孕育到孵化的艱辛過程,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磨煉,也有從半夜夢中得靈感、驚醒記錄的勤奮,還有臥薪嘗膽、深入生活體驗的辛苦,更有讀萬卷書的堅韌毅力,感同身受。所以,我對文藝作品、文藝家和業余愛好者、文藝這個行業,一直心存敬畏之心。特別是浮躁的世界,還有這么多人,沉醉于費時、費力、費身體不說,還費錢的文字游戲,如果這個行業及行業的人、愛好者只是把文字作門面的裝飾,以此炫耀,給臉上貼金,沒有傳承擔當的精神,沒有把它當成生命的一部分,要數十年如一日地在繁忙的工作、繁瑣的生活中擠時間、安靜下來,淡泊名利,在格子里耕耘,肯定堅持不下來,也出不了能上臺面的東西。
涌子的《老街的燈火》除了序、后記等3篇,分為“遙望燈火”9篇、“燈火下群星”14篇、“星火璀璨”10篇共3個部分33篇。拜讀完后,我歸納為作者五十多年來自己親身經歷、身邊看到聽到的、自己參加的外地活動記錄三個部分。作者出生于川中的遂寧縣城,在城里生長,在城里讀書,在城里工作,在城里成家立業,親身經歷和參與了從縣城到市,從老民居到高樓林立,從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的巨大變革,我卻是農民的兒子,參軍前一直生活在農村,軍旅十六載后,才“半路出家”到遂寧安家落戶,對于遂寧城市的變遷,只知近處,書中對城市的記憶,雖說是舊事重提,但對我這個農村娃來說,特別新奇。讀后我至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歷史匆匆,過而留影。有不少作品中,對遂寧當地近幾十年這段歷史做了記憶,這些記憶是寶貴的,再過幾十年或幾代人,要找到作者經歷時代四川丘陵地區小城最底層人的生活原始味道,這本書就成了“歷史檔案”“活地圖”之一,這是作者對后世重要的貢獻。如《圓夢觀音湖》中,“每每夏季來臨,小伙伴邀伙成群,赤身裸體在江邊恣意戲水,捉蟹捕蝦,或暢游到河對面貓兒洲。下水前,摘幾株藤蔓戴在頭上,斜背芭茅桿做的長槍,扮軍泅渡”,這是八十年代以前,四川丘陵地區的孩子夏天河中洗澡的共同生活場景,自從有了觀音湖、圣蓮島,遂寧城里這個場景再也看不到了,現在農村孩子也不會游泳了,后來游樂場、玩具、網吧、KTV、手機等取代了天然的童年游戲,今天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些童趣。包括《老街的燈火》中,記錄六七十年代,每至夜晚,街燈下孩子們和成人們各自的樂趣,這些樂趣也隨著城市的現代化而消失;《操扁掛》中,記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遂寧興起武術熱,今天被太極拳、廣場舞等所取代;《“傻子”眼鏡蔣岳連》中,則是記錄了“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江浙人”的蔣岳連,從浙江來遂寧做眼鏡生意,由小做大做強到大愛的經歷,記載著整個遂寧城區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以前滿街配眼鏡的都是浙江人,城市中心的部分門面也是他們掙到錢后買的,他們便在這里安營扎寨扎下了根,也帶動不少本地人做起了配眼鏡的生意,同其他城市一樣,遂寧城里也有全國各地來遂寧創業者,這里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遂寧的美好有他們的貢獻。這些故事,能夠勾起同齡人美好的記憶和懷念的共鳴。
二、記錄生活,趣味往事。有不少作品記錄著作者學習、工作、生活的片段,以文字珍藏自己過去的同時,也把時代背景珍藏起來了,這些片段具備鮮明的時代特色。如《廚娘何孃》中,記錄著作者如何跟隨廚娘何孃學廚過程,《外婆的魔芋》中,記錄作者學烹飪、當廚師時,無時無刻不回味著外婆煮的魔芋的奇妙味道,《九寨溝歲月二三事》中,記錄了第一次九寨之行的旅途感受和當廚師后與一些人結下的不解之緣,他熱愛著廚師這一職業。正因為此,他才對廚師和廚藝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趣說烹飪文化》一文可以作證。“烹飪是文化,亦是藝術,往往與大師們高超精湛技藝相聯系的。所烹制出的菜肴若叫人食不厭精,食不下箸了,這就是一幅完美的‘作品’。它的內涵呈現文化藝術獨特魅力性,是食的文化”,這是對烹飪有文化藝術雙性的肯定;“真正的烹飪是各音樂、美術、詩歌等分不開的,它是一個有機的辯證唯物統一體”,講明了與具體文藝的聯系;“烹飪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的第一標準,是我們民族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在世界上享有卓高的聲譽”,指明了烹飪在國際上的的重要地位;“也許美景、美色、美味、美文等演繹的饕餮盛宴,彰顯烹飪藝術的華麗樂章,這是技藝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展現”,“烹飪是一種文化元素符號,在進餐中要想讓人心情舒暢享受‘吃’的最高境界,必須達到真善美的高度統一”,“烹飪又有它的局限性,它同其他藝術相比有其特殊性,可以稱之為視覺藝術、味覺藝術、瞬間藝術、水與火藝術、鑊鼎量變藝術,同任何藝術一樣必然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通過這些作者發自內心的文字,對烹飪作了全面分析和評價。書中烹飪的記憶,相當于直接給讀者的一次烹飪科普。
三、大愛無價,平民英雄。有不少作品記錄了平民凡事,通過不同時代的人和事,可以了解不同時代,所謂“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此本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傻子”眼鏡蔣岳連》中“蔣眼鏡這個人大方,社區子女配眼鏡總要比別人優惠幾十元錢部分。……居民清淘陰溝化糞池時常為收不起錢而發愁,他知曉后主動幫他們補上不足。……出資買上文具、書包、暖手套之類物品,同社區黨員干部一道,赴學校、幼稚園、榮軍院捐贈。……坦然前往社區,提出要求加入黨組織。……請纓赴災區一線參加抗震救災,……索性向黨組織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數十個晝夜,……走家入戶排查災后險情,做群眾疏散的解釋工作,夜晚通宵達旦堅持值班巡邏,……新冠疫情席卷襲擊愈加兇猛。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他又坐不住了,……”把一個外省來遂寧做眼鏡生意的人,熱愛遂寧、大愛無疆的家國情懷,寫得活靈活現;《保潔哥蔣濤》中,記錄了保潔員蔣濤十多年如一日干好保潔不分份內份外,不分轄區和轄區外,同時,還熱心幫助居里,不計較個人得失,被四川省委省府授予“環衛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有人高薪聘請,他卻毫不動心,繼續為這座城市當好美容師;《話三原》中,記錄基層人民警察楊培元在任領導時不以權謀私、優親厚友,權為民所謀,以文養心,出版了多部作品,退居二線后又開辦了“開門見山”公益性書屋;《居委會主任》中,記錄中國最小的“官”居委會諶主任,把社區群眾當作自己家人,一心為大家辦實事、辦好事,以人格魅力帶動和影響一個居委會;《最美的夕陽老人》中,記錄了當了30多年居民組長的陳素華老人,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和關心居民,還收養了六名遺棄孩子;《名果情緣記》中,記錄著“永紅矮晚柚”研究培育成功者彭永紅,因身體原因三盡講臺走到了盡頭,卻不氣餒,種植實驗成功矮晚柚,暢銷全國各地,遠銷國際市場,實現當地農民增收;《公益紀行》中,記錄著精準扶貧中,作者與戴見明、孔杰、鐘捷、李寧春、譚琴、鄭偉等,開展“暖冬”慈善公益活動的感動;《致敬!勇士的哥》中,記錄了遂寧的哥尹德洪、唐超、網約車駕駛員黃曉洪等勇救輕生女士,尹德洪、唐超不幸獻出寶貴生命。他們都是這座城市歷史中普通的過客,卻以不同形式為愛心之都書寫著光輝的一頁,正因為有他們,遂寧這座1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才不斷煥發出蓬勃生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四、不忘歷史,珍惜今天。《甜城名片》中,記錄了作者有幸參觀了中國著名新聞記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出色的領導者、新中國新聞事業開拓者范長江故居和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東方之筆張大千紀念館等;《川北名人故里行》中,記錄著作者參觀了張瀾先生紀念館和故居;《李莊見聞》中,記錄著作者參觀中對李莊在抗戰中的功勛的進一步認識;《千年鐵索 紅色瀘定》中,記錄著作者在慶祝建國70周年時,瞻仰瀘定橋的感慨;《追尋紅色足跡》中,記錄了作者參觀現場的所思所想……。對革命前輩張瀾、勇奪瀘定橋的勇士、烈士小羅卜頭、江姐、蔡夢慰、車耀先、羅世文等的懷念,對他們的豐功偉績的緬懷。當然、范長江、張大千乃新聞文藝中大家,自然是畢恭畢敬。書中《巴蜀“變臉王”龍怡策》《面笑梨園寫春秋》《舞臺梨花》等篇目,記錄了享譽國內外的川劇“變臉王”龍怡策敬業、傳承中國文化瑰寶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川劇從頂峰已經滑落低谷,劉德君受命于危難之中,通過他的拼命努力,讓遂寧川劇團走出遂寧、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在外享有盛譽,不但救活了一個劇團,讓民族文化瑰寶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而且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遂寧川劇第四代傳人冉茂麗,勤練苦練基本功,成為遂寧川劇的梁柱、傳承川劇的一粒種子。可以肯定地說,涌子熱愛文學,除了所謂的天賦之外,與他身邊有如龍怡策、劉德君、冉茂麗等文化人有很大關系,他們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作者的個人情趣。當然,書中也有記錄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與女兒愛的表達,把書中所有的人和事合起來看,這就是家國情懷最好的詮釋。
遂寧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從東晉名將桓溫平息戰亂,給當地取名為“遂寧”,距今已1600多年歷史。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全國享有盛名的除沱牌酒、舍得酒外,蓬溪矮晚柚和紅苕粉、射洪清見、安居524紅苕、小磨芝麻油和菜籽油、多個品牌的豆腐干、被稱為世界第五大發明的卓筒井鹽等在每次的全國農產品展銷會上被一搶而空。歷史上也有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明女文學家、“蜀中四大才女”黃峨、清朝大學士張鵬翮、張問陶、王灼、席書等,遂寧人抗美援朝一級戰斗英雄伍先華,等等。從遂寧近代、現代來看,以前有九宮十八廟,城市現代化以前,有舊的城市小街文化、船運文化、旅館文化、客運文化、公交車之前的自行車文化、氣包車文化,等等,如埋藏的聚寶盆,隨便一鋤的挖掘,都會挖出歷史文化寶藏,需要文化人進一步深入挖掘,成為文化人的責任,成為文化人的努力方向。涌子作為一名業余作家,能從自己的所聞所見取材,日積月累,成冊以奉獻給讀者,記住這段歷史,實屬不易,祝他寫出更多更好作品。
作者簡介:
鄭明生,60后,四川蓬溪人,工程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協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作家報》記者、專欄作家,多家書刊微刊副總編、副主編、編委、編輯。出版長篇小說《風骨神韻羅漢竹》,合集《當代詩人選集》《當代十家詩選》等,著有《思露花語》《思露花語詩歌集》《珠峰冰雪散文隨筆集》、回憶錄《凝重的回望》自印本待出版,公開出版書報刊和網絡采用近1000篇(首),參加全國文學作品大賽獲第三屆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實力詩人獎、一等獎、二等獎、銀獎等,獲“杰出作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