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又叫家規、家戒、家約,是族訓、族規中一類。家訓條目很多,其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倫紀類,有盡孝悌、睦宗族、慎婚嫁等規定;公益類,有完國課、倡公益、護交通、行周助等要求;風紀類,有戒絕奸淫、煙賭、盜竊等戒律;持身類,有讀詩書、務正業、崇節儉、擇交游、息爭訟、戒暴戾等訓誡。
自南北朝以降,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大量的家訓,比較經典的有古代十大家訓,以及一些名人家訓,如《朱熹家訓》(朱熹)、《告兄弟子侄》(范仲淹)、《曾文正公家訓》(曾國藩)、《林則徐家訓》(林則徐)、《新贛南家訓》(蔣經國)等等。
中國第一部家訓是周公的《誡伯禽書》。周成王親政后,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 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 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
中國古典家訓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里的一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中國家訓內容最完整的當推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不少見解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如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之類樸實的家庭倫理觀,對后世影響深遠。
最豪門的家訓當數唐太宗李世民對皇屬們的告誡:“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一代帝王,告誡家人珍惜財物,不可奢侈。
最大公無私的家訓是包拯晚年為子孫后代制定的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 孫。”包拯的這則家訓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照后世,寥寥37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已過,仍足為世人風范。
最有普眾意義的家訓是清初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其“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如說家常,娓娓道來,深為普通百姓所喜愛。
最能教育幼兒的家訓是清代李毓秀撰寫的《訓蒙文》(即《弟子規》),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淺顯易 懂,押韻順口,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從清代后期至今,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