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評譚品讀

根植于生活沃土中的精粹美文——青島作家侯修圃的散文賞讀

核心提示:■郭同文 根植于生活沃土中的精粹美文 青島作家侯修圃的散文賞讀 青島作家侯修圃已出版了7部散文集、1部詩集、2部語言類專著,共計300余萬字。其作品《老屋》節選入《山東省普通話普及與測試》教材、《母親》《波螺油子緣》入

 ■郭同文    
根植于生活沃土中的精粹美文
——青島作家侯修圃的散文賞讀

  青島作家侯修圃已出版了7部散文集、1部詩集、2部語言類專著,共計300余萬字。其作品《老屋》節選入《山東省普通話普及與測試》教材、《母親》《波螺油子緣》入選《中國散文大系》并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銀杏秋韻》獲中國當代散文獎,《觀象山情緣》獲中國散文華表獎,其他作品也獲全國及省市40多個獎項。竊以為,這位多產作家其散文作品可稱為精粹的美文。
 
生活是精美散文的寫作基礎
 
  侯修圃先生在2013年出版的《三樓巷·跋》中寫道:“鄙人長期生長在故鄉(即平度)和青島,所以作品多以這兩地的舊人舊事為內容,行文盡量做到‘達于性情之理,通于物類之便’。”不難看出,作者長期置身于青島(平度是青島的一個市區)這生活的沃土里,發掘出活生生的素材、感受到民俗化和民族化的生活閃光,這就是他那精而美的散文寫作基礎。照實說,要精美化地反映充滿鄉情和沃土芳香的內容,就要有與之相應的民族化、通俗化的形式。這恰恰是修圃先生孜孜以求之的表現手法。
  其實,越是民族的,則越是世界的;則越應該表現我們民族地方(特別是故鄉)的自然風光、人民生活和民族習慣。
  修圃先生的散文,許多是描寫青島(含故鄉平度。下同)的人和事,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泥土的芳香。如《侯修圃散文選》中的散文,幾乎篇篇都和青島有關,在第一輯“鄉情如酒”中,作者在開篇時寫道:“有人說,鄉情是一首詩……有人說,鄉情是一根線……我說鄉情是一杯酒,時間越久,酒味就越醇厚……”這是作者由衷地心理表達。我以為,對鄉情的韻味表現得越濃,其地方特色則越濃,地方特色越濃,其作品特色就越濃,就越閃爍民族化的光華。正像魯迅小說和散文,對故鄉、對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對家鄉的社戲、對家鄉紹興的民俗等,寫得那樣深厚,其民族化的特色就那樣強。老舍寫《駱駝祥子》,不僅寫了北京的生活,而且用了以北京為主的語言,因此,其民族化的特色也就特強。
  侯修圃散文選的第一篇《老屋》,不僅寫了老屋及院子里的蘋果樹、屋后的核桃樹,還對洋槐、小白楊、柳樹、桃樹以及那盞小馬燈都作了形象地描述,而且見物思人,寫了“我”和小伙伴捉蟬的情景:“用鮮麥子嚼成面筋,粘在小竹桿上,然后再綁在大桿子上,躡手躡腳地走到核桃樹下,擎起桿子粘蟬。”寫得多么逼真、多么形象,對那充滿童趣生活的描寫,使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具有濃郁的鄉土情,也是山東農村、乃至北方農村的泥土情,因此這種鄉土情和民族化的風格緊密相連。
  作者在青島生活了近60年,他在《生活在青島》中寫道:“我生活在青島,每天感受到青島的海光山色,享受著青島的日照風俗。”對青島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都充滿了深情。在他的筆下,從青島的春夏秋冬四季到青島的浪花、霧牛,從青島的市容風貌到青島的一巷一院,從青島的碧海藍天到青島的紅瓦綠樹,從青島的美食大餐到青島的海螺、蛤蜊,從青島的名貴建筑到青島的波螺油子,從青島的文化傳統到青島的兒歌現象……他都一一描述、刻畫。而且能抓住最能表現青島特色事物進行描寫,如《劈柴院情思》,寫了特有的市井文化象征——劈柴院今昔。“說起劈柴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然后介紹了劈柴院命名的來歷,“20世紀初,這里逐漸建起了飯店、游藝場、茶社等場所”。作者初識劈柴院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那時10來歲的小孩,常到這里聽《三俠五義》等評書,受到的文化熏陶。對李家餃子樓的“餃子”的描寫特別細膩,由這樣一個個細節描寫,顯示了“劈柴院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一種象征,作為一段歷史卻永久存在。”
  《波螺油子緣》寫了波螺油子這條路的建筑特色,寫了它的往事,“如果把波螺油子比作稿紙,那么每塊馬牙石就是一個方格,每一塊馬牙石就是一首詩,每塊馬牙石就是一個故事,波螺油子就是一部浩繁的歷史大書。”這篇散文選材很有特色,寫得很有份量;構思別致,收放得當,是一篇難得的好美文。
  《文化宮那些文學講座》雖然只有千把字,但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這個講座在青島取得很大成功,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一直到現在,每周一講,給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啟迪、知識和教誨,值得大書特書。而侯修圃以敏銳的眼光,較早地發現這一文化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青島文化特色。
  此外,作者還從飲食、旅游、自然景觀、民俗等許多方面反映了青島的文化特色。
 
以精美短文 抒渾厚之情
 
  侯修圃的散文多半是千字文,但在一篇精美短文中,卻能抒發渾厚的深情。這是為什么?
  老實說,這是作者觀察事物和閱讀積累的功底深厚。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充滿深情,從中攝取生活中感人的鏡頭,捕捉鮮明的形象,用簡潔的語言將其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正如散文大家耿林莽的書信中所說:“你(即侯修圃)的許多短章寫得是很精練的。”由此我想到作者為什么那樣喜愛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散文,為什么那樣喜歡讀不到600字的《醉翁亭記》。歐陽修往往寫的都是平凡的事,文筆簡潔,筆意清淡,但抒情真摯、渾厚、玲瓏剔透。
  侯修圃從中悟出了精美散文的寫作之道。他的散文,有的寫眼前美景,有的睹物懷人,有的瞻顧遺跡,有的謳歌新生代的壯美……
  這些作品,寫的往往是平凡事物、平凡的人,但作者卻能以精練的筆觸,使人物的聲音笑貌和所處環境的景象躍然紙上。在《銀杏秋韻》中,作者抓住秋天中的銀杏樹風姿和神韻,而感悟到“我已步入人生的秋天。其實,秋天正是人生成熟的時節……我愛銀杏秋韻,與其相守,也是一種緣分。”寫樹也為了寫人,寫人更襯托了“銀杏秋韻”的熠熠光華。感情何等真摯,藝術感染力何等之強。作者在這千字文中不可能用太多的細節描寫,用的白描手法,畫龍點睛,寫了自己的身影,又寫了一位“在銀杏樹下撿起一粒摔破皮的銀杏”老者的身影,還寫了小時候看到了家廟里那兩株參天銀杏樹的情景。重點突出了天后宮院內的兩棵老銀杏樹的描寫。這樣有重點、有簡略,有張有弛,有著優美的節奏感。雖然是一篇如此短的文章,作者卻用特寫鏡頭寫了銀杏葉:“秋天像一把大彩刷,‘唰唰唰’幾刷子,就把鄰院那兩棵高聳云霄的銀杏樹染成了黃綠相間的色彩。那些性急的黃葉飄飄悠悠飛下來。不過,葉上還被老天揮灑上晶瑩的淚珠”;寫小時候看到“廟院內那兩棵銀杏已古木參天,折扇似的葉子被微風吹得嘩嘩作響,猶似唱歌,蓬勃的枝條像伸出無數手頻頻向我們招手”;寫天后宮的兩棵300多年古老銀杏,“夏天,為院里撐起兩把遮陽傘”、“秋天金黃的葉子灑滿地……”,語言準確、精練、表現力強,寫得有聲有色,有人情美。因此,才產生了“銀杏秋韻”這樣的美文。
  除此,作者分別寫了《母親》《母親的話語》《母親的意愿》《母親的老花鏡》等多篇散文,分別收入《侯修圃散文選》和《三樓巷》兩部書中,在《母親》里寫道:“在我眼里,母親是一部大書。這部書是無字的,但卻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哲理。我怎么讀也讀不完。母親常說:‘我一骨碌一跤的,拿身子當地種,就是為了你們成才。’母親一生就是為實現自己的諾言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作者在這四篇散文里,以感人的描寫、真切具體的細節反映了母親如何用頑強的毅力譜寫了這部大書。在這四篇散文中(還有其他散文中也有有關母親的描寫),是對孝親文化的一種升華。簡言之,在《侯修圃散文選》和《三樓巷》中,幾乎每篇散文都充溢著“簡約顯真情”的神采。
 
  詩意的筆觸 教育家的風采
 
  侯修圃還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散文,那就是瀟灑的文筆,談天說地的方式敘說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旅途生活。在這些散文里,有記事的《小巷書屋》,有寫景的《寶島行》,有抒情的《柳》,有說理的《才能、學習、意志》……而且夾敘夾議,敘事、寫景、抒情、說理相結合。像《遙遠的竹哨》《島城的綠紗巾》就比較典型。尤其是后者,把敘事、寫景、抒情、說理緊緊連在一起。作者先敘述和描寫了爬墻虎的三類形象,然后夾敘夾議地寫到爬墻虎當年爬過的樓房,有蕭紅蕭軍的故居和老舍的故居及他們的代表作。最后寫道:“如果把青島的老房子比作美女的話,那么爬墻虎就是一條綠紗巾和披肩,春夏是綠色,秋天變成綠紅顏色。一年四季把島城裝扮得更加嫵媚,更加亮麗。”寫得形象、比喻真切,既抒情又說理,而且渾然一體。這樣的散文,更加靈活自由,更加精粹而寓含深意,常常達到一石雙鳥的藝術效果。
  侯修圃從事中小學教育40年,退休后又從事家庭教育10多年。他是從教師做到區教育局長的。有豐富的教育經驗。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市教委、青島日報社和廣電局等單位聯合評為“青島教育名家”稱號。因此,在他的寫作中就有不少教育隨筆和散文,傳達他的生命感悟和教育經驗。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李治亭政委談家教》,這篇文章,作者詳細記述了李政委談家教的五個方面,其論述都是具體的、深刻的、有針對性的,很有說服力。在《走近孫云曉》一文中,作者首先描述了著名青少年教育研究專家孫云曉關心和教育青少年的事跡,文章最后寫了孫云曉和家長、學生一起召開的座談會,中心議題是“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圍繞這個議題,大家展開了激烈地爭論。座談會結束時,孫云曉只講了兩句話:其一,這次討論我有個有趣的發現,就是孩子的話比家長講理;其二,你們知道當代孩子對家長議論最多的是什么?就是一個字:“傻”!文章既有生動的事實,又有生動的議論,更能發人深思。作者還寫了四篇善待孩子的文章,分別是《善待孩子的創造意識》《善待孩子的問題意識》《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善待個性強的孩子》。文章都是由具體的事發出的議論,自然、生動、說理深透,而且能引人入勝。在《善待孩子的問題意識》開頭寫道:“最近,我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一年級的孩子問他媽:媽,為什么春夏秋下雨,而冬天下雪?答:因為冬天特別冷,水蒸氣遇到寒冷就變成雪。問:為什么雨沒有顏色,而雪是白的?媽媽語塞。她火刺刺地說:你沒有看見媽媽正忙嗎?你為什么、為什么,就你為什么多!”用一個小小的故事開頭,而這個開頭字數不多,卻把孩子“學貴于問”,媽媽語塞后又說“就你為什么多!”孩子和媽媽的性格、態度躍然紙上。接著作者寫了“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萌芽”,進而從瓦特發明蒸汽機、牛頓發明萬有引力定律闡述問題意識的重要,特別指出善待孩子的問題意識多么重要。另外,作者通過評論,談對孩子的如何培養,如“貴在創新——評宋君教學法《創新之路》”。上述文章都是既表現了寓理于事,寓理于情的散文之美,又表現了教育家的風采。
 
        多讀多寫 厚積薄發
 
  侯修圃之所以能寫出這么多精美的美文,從其本身來說,首先是生活基礎厚實,其次是通過多讀,厚積薄發。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的足跡不僅踏遍祖國的大山名川,而且去過美國和東南亞。他出生農家,一歲喪父,是母親含辛茹苦地培養他長大成人。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曾擔任中國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青島市家教研究會秘書長兼《家教信息》主編及青島語言學會副會長等職。在文學創作上更是勤奮、執著、高產。正所謂:嵎廬居山嵎,風雨好讀書;靜坐觀世界,下筆寫感悟。這多讀多寫的理念在其《黛玉教詩的啟示》一文中,就有充分的展現。這是從《紅樓夢》第48回黛玉教寫詩而引發的啟示。文中寫道:“過去,我讀過一些詩論,或寫詩專著,書中繁瑣的論證,味同嚼蠟,而黛玉教詩頗有現代教學的味道。”《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這里寫黛玉教詩,實際上是他通過黛玉這個人物形象,反映其本人教詩的理念。因此,修圃先生由此寫“啟示”,是很有意義的,眼光是敏銳的。他認為,黛玉教詩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精講;二是多練。在精講中,黛玉強調“奇句”,就是我們常說的“警句”或“詩眼”。例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就是“奇句”。作者進一步寫黛玉教詩的要領:“雖然詞句新奇為上,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不以詞害意。”作者指出,一席話點出寫詩的要領,突出了重點,要言不繁,可說精講的范例。
  作者又指出,二是多練。首先要多讀,即大量閱讀。正如黛玉所說:“我這里有《王摩吉全集》,你且把它的五言詩讀一百首,細細揣摩透了,然后再讀老杜的五言律詩,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再把陶淵明、應、謝、阮、庾、鮑等人一看。”作者指出,這是精讀和泛讀相結合。
  作者還寫了怎樣進行啟發式教詩,對書要“領略些滋味”,不能囫圇吞棗,正像黛玉說:“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當香菱講了詩的意境及自己的生活體驗后,黛玉又提示:“某句話是從某句詩演化而來的。”使香菱不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作者還指出,黛玉在指導香菱改詩時,既有鼓勵又有指導。終于使香菱的詩“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最后,作者指出,這是教詩寫詩成功的典范……對改進我們目前課堂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不是很有借鑒意義嗎?
  這篇散文,既談了曹雪芹通過黛玉的口說了自己教詩的觀點和作法,也寫了作者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以嶄新的視角和生動地描寫怎樣教詩和怎樣寫詩。同時作者本人也是這種寫作理念的忠實地實踐者。正因為如此,他的散文才能達到精而且美的境界。如在散文《柳》中,開始寫青島的柳,后來寫濟南的柳,最后再回到青島,寫中山公園的柳。從柳寫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渭城曲》,又寫到濟南之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對古詩名句信手拈來,而且用得恰到好處。這說明作者讀書之精,這“精”,正是他散文之精美的基礎之一。《柳》,全篇不過七八百字,卻寫得這樣精美。可見作者讀書之精髓,寫作功底之深厚。 
  作者喜歡讀唐詩宋詞,尤喜讀古典文學名著,僅《紅樓夢》就研讀了三遍,不少詩詞達到背誦;唐宋八大家的名著最喜讀蘇軾和歐陽修的作品。他泛讀了現當代幾乎所有文學名家的作品,且精讀和反復讀了魯迅、梁實秋、老舍、孫犁、張愛玲、季羨林、賈平凹、張抗抗等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品讀七八遍之多。從閱讀中汲取了寶貴的寫作經驗,從閱讀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同時,他也向青島本地的作家學習,這其中有恩師張健、亦師亦友劉饒民以及青島文學泰斗耿林莽等。多方面汲取營養、發酵,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如果讓我概括地說,仔細咂摸侯修圃的散文,既有山藥蛋派泥土的芳香,又有荷花淀派的清純,更有青島“嘎啦”(蛤蜊)味的鮮美。從他的創作軌跡看,他的散文猶如即墨老酒,愈陳愈香、愈老愈醇厚。
        
          2014年3月于青島大學教授樓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