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華文文壇,一個獨特又醒目的現象就是海外女作家大有一馬當先,不讓須眉之勢。”在不久前舉行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上,旅美華文作家陳瑞琳認為,雖然在世界文壇中女性作家的創作仍屬支流,然而在世界華文文壇,女性作家已成為主力軍,“沖鋒”在世界華文文學的陣地前沿。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於梨華等人就在美國倡議發起了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通過定期召開年會、出版文集聯絡世界各地華文女作家,推動世界華文文學的交流與發展。如今,協會成員已從最初的21人增至200余人,可見世界華文女作家群體的不斷壯大。
近年來,在嚴歌苓、張翎、虹影等女作家的引領下,海內外更是掀起一股華文文學的熱潮。“這‘三駕馬車’不僅代表了海外華文女性作家的創作成就,而且能代表我們海外華文男性作家。”旅加華人作家林楠說。
從早期的“海外傷痕文學”到如今的“新移民文學”,海外華文女作家將對故國的眷戀凝聚在一串串漢字中,在報刊專欄、華文書籍中記錄下她們在海外從掙扎到融入的完整經歷。
海外華人女作家的存在似乎是一種傳統。“女性天生對生活環境很敏感,所以海外華文女作家可以在第一時間感知來自異域的文化沖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計壁瑞認為,正因如此,她們能夠比較容易地感受到去國離鄉的鄉愁,并隨后慢慢擴展到其他領域。如今,扎根異鄉的痛楚漸漸消淡,海外華文女作家也逐漸跳脫出傳統的懷鄉情愫,開始更加自在地游走于“原鄉”和“異鄉”之間。
跨國界、跨族群、跨文化的寫作,已成為海外華文女作家創作的新特點。陳瑞琳認為,無論是歷史的回首還是現實的反省,無論是懷戀的尋找還是超越的兼容,新一代海外華文女作家借助她們的特殊“站位”與雙重語境,表現出更為開闊的創作視野和更加多元的創作格局。“讀者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很細膩的文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很遼闊的世界,這是一種十分新鮮的沖擊。”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尤今說。
中華文化的底蘊,加上異域文化的增色,再配之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與細膩,這讓海外華文女作家的文學創作更具風情與魅力。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海內外文化往來不斷,海外華文女作家的新風吹進中國,與國內的文化市場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2009年,嚴歌苓的長篇小說《小姨多鶴》首次參加中國小說學會的排行榜評選,就拔得頭籌,在國內文壇引起轟動。此后,嚴歌苓、張翎等海外華文女作家的多部小說獲得張藝謀、馮小剛等國內名導的青睞,改編成《金陵十三釵》、《歸來》、《唐山大地震》等題材重大、解剖社會歷史與人性的影視作品。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陳公仲看來,多重文化的根基、開闊的全球視野以及那些在海外生活才能體會的生活經歷,提升了這些海外華文女作家的文學造詣,使她們能夠深度介入母國的社會文化生活。
“她們的根基都在中國,因此她們始終與祖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喻大翔認為,海外華文女作家與國內文壇以及文化市場的交往、融合將成為一種趨勢,對于中國國內文學、文化的發展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