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各大網站推出后,好評如潮,引發了國人的反思。這部紀錄片是柴靜走訪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赴多國實地了解治污經驗,并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行動方案。
她實地勘察:在燃煤消耗和鋼材生產大省河北,經歷了無人機因霧霾過重而無法記錄污染情況的尷尬;她親自攜帶采樣儀,在霧霾中生活一天,一個白色的采樣儀變為黑色,從中檢測出15種致癌物質,最危險的一種物質的含量超過國家標準14倍……
通過調查她告訴我們,在北京,每天高峰時段,有34%的車在路上堵著,六環以內每小時PM2.5的排放量是1噸;在燃煤污染致死數千人的倫敦霧霾事件過后62年,她前往因霧霾喪生者的墓地憑吊,也去到仍燒壁爐的人家拜訪,
她拜訪各方面專家:她直問中國石化集團前總工程師、石油標準委員會主任曹湘洪:為什么是石化行業而不是環保部門主導油品標準制定?為什么不公開油品標準升級的成本?有沒有可能放開油品市場?她用數據視覺化,把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與專家合作發表于《柳葉刀》雜志的報告估計的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處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一年中,她現場調研,查閱文獻、拜訪專家,拍攝而成紀錄片《穹頂之下》,前后花費一百萬人民幣,錢全部來自兩年前《看見》的版稅。
……
好評過后,但隨即是侮辱和質疑。甚至有工科生從知識角度嘲弄作為文科生的柴靜。甚至有人挖出她的女兒她的私生活。面對這樣的反應,我想說這不是文科生理工科生的反應問題。是人對于人之生命尊嚴的反應。這位號稱早知道霧霾原因的人,在生命安全遭受強烈損害的情況下,麻木不仁的反應讓我們覺得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呼喚仍舊任重道遠。贊美柴靜的勇氣和行動。她用單薄弱小的身體在宣示:什么是公民的自覺,什么是社會的良知,什么是知識的力量,什么是人文關懷。
我要支持柴靜:那個皇帝新裝中的孩子,她捅破了公知們聰明的人們認為的“常識”,她讓坐而論道的人們臉紅無措,她的行動讓很多說得多做得少的名人失去話語霸權。她以公民的身份給出了問題,也給出了解決辦法,唯一等待的就是落實。環保部門在中國的尷尬,政府各方監管的缺席,是她看到的,她甚至告訴你該怎么做了。為什么還要罵?問一句,你在霧霾的歲月里,做了什么?!這是一定的,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我們沒有一個完人。請給正直而善良的人一次正常的開放。她沒那么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