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中華國學

當度法師:“2885蓮花安養”公益計劃,十余年間照顧近千位老人

核心提示:當度法師:“2885蓮花安養”公益計劃,十余年間照顧近千位老人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佛教文化》由趙樸初先生創辦,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是全國公開發行的佛教文化類權威期刊。辦刊宗旨為”用智慧點亮心燈,用文化啟迪生活。”近日,當度法師榮登《佛教文化》雜志封面人物,專訪了他致力公益與養康事業,愛心成就未來的修行之路!


         浙江奉化居士安養部,位于錦屏街道西錦村鳳山腳下,遠離城市喧鬧,卻近世間方便,是在家居士念佛安養之地。每日拂曉,伴隨著縷縷溫暖清透的朝陽,裊裊佛號從安養部飄散而出,佛號升騰于山野之間,回響于村落之上,深沉有力,莊嚴肅穆。安養部內清靜,在這里不曾感覺到沉沉暮氣,在此安養的老人們整潔干凈,眼眸不見混沌,明亮中透著慈愛,歡喜、自在,開朗之情洋溢在每位老人臉上。老人們常說:“我們在這里不是養老,我們是在這里修行。”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行愿安養的出家人
       奉化居士安養部在住持當度法師的帶領下,十余年間接收照顧了近千位老人,這些老人中年齡最大的102歲,最小的50歲。當度法師自出家之日起,便發愿,修道不離世間法,成佛不離度眾生,“我不僅是佛弟子,我更是眾生的兒子。”
       當度法師俗名竺召明,1966年出生于寧波奉化前竺村,少時雖家境貧寒,卻以吃苦耐勞的品質與積極樂觀的天性,一路“摸爬滾打”,在社會上闖出屬于自己一片天,但俗世間的紛紛擾擾卻讓竺召明一度陷入渾噩迷茫,2004年,他來到寺廟請愿,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佛教,并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發覺佛法給予了他真實不虛、度一切苦厄的力量,也因此他愈發親近佛法,以尋得內心一方平靜,因緣具足下,竺召明皈依三寶。
       2009年時,竺召明的父親往生,作為虔誠的佛子,為了能讓父親往生西方極樂,他便四處找人,希望可以為父親助念,終卻無處可尋,談及此事,他心留遺憾:“每每回想起故人,總是一輩子讓我們刻骨銘心,而后卻又似消散成一片云霞,靜靜地飄向遠方。我們拼命奔跑想追住他們,可最后云霧散去,而我們終也不知道他們身處何方。”
        或許是為了讓更多人不像自己一樣留有遺憾,他開始關注臨終關懷事業,也為了父親積累福報,他決定組建寧波助念團。“死亡,其實是活人的事情。經歷后,才更加真切的體會過,至親之人離開時,我們希望能施以幫助,讓逝者體面與安詳,對心如刀割的生者,又是何等莫大的安慰。”也因助念因緣,作為竺召明與奉化居士安養部有了諸多交集,也因此積累下深刻感情。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談及奉化居士安養部,在當地家喻戶曉。安養部成立于1993年,創始人趙玉韻,本為醫生,退休后,因感生命無常,老病死苦迅猛,曾辦家庭佛堂念佛,后同修漸多,為大家同修共住、互參互助,遂發心成立佛教居士安養部。安養部的成立,受到當時趙樸初居士大力支持,并題“奉化佛教安養部”相贈。后經大眾努力,在西錦村原風水庵舊址上建起大殿1座、居住房15間,有床位30張,占地約2畝。1996年,第二任當家毛荷英負責安養部,在原來基礎上,重建前大殿,又新建后大殿、往生堂,擴建東西兩邊寮房等。
       2012年,奉化居士安養部由竺召明接任,他成為第三任當家。“當時,安養部內,大家身份都是在家居士,發覺弘法之時難起恭敬心,所以我想弘法還是要以出家人的身份,這樣大家才會對佛法起信心,對三寶起恭敬心。”出家因緣雖寥寥幾語,卻充滿著更好服務安養部念佛安養的男女居士的堅毅決心,或許竺召明早就已經決定,將自己的余生奉獻于佛門,奉獻于佛教公益養老事業。2016年,竺召明正式在寧波阿育王寺剃度出家,同年11月在寧波七塔寺受戒,法名當度,當時便是當下,度人便是度己。
       接手安養部后,當度法師并沒有拘泥于過去傳統,而是以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濟世精神對安養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當度法師取消了原先入住安養部需繳納的費用,一切隨緣,以此讓更多經濟拮據的老人可以來此得到幫助,其次,當度法師把“門”打開,坦然面向社會各界。“早先,這里的老人們總以安養部為一個團體,只在滿足自己修習佛法的需求,對于外界也頗為排斥,我來后,就想把安養部這扇不常開的‘門’打開。”當度法師道。法師此舉當時也遭致非議之聲,更是被人追趕辱罵甚至動手毆打,就算如此,法師立場堅定,未曾讓步。“佛法是自由與包容的,我們佛子修         習佛法也是為了破除分別心去度化眾生,現在有條件了為什么不去度?”當度法師道。
       每逢有人問道:“師父,要什么條件才能申請入住安養部?”
       當度法師總是笑回:“什么都不要,只要你想來,我都收。”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安養部里靜修明天
       如今的安養部,占地約15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左右,有寮房近100間,功能齊備、設施便利,環境整潔舒適,現有常住居士200余人。
       安養部以傳統寺院格局,前坐彌勒,后立韋陀,標志這是一座屬于佛教的安養部。前大殿三開間、上下兩層,近800平方米。一樓供奉西方三圣,居士們在這里早晚功課;二樓成佛堂。大殿兩旁是寮房,供居士們住宿。西寮房后面有往生堂和蓮池海會堂。大殿后面的一幢老殿,則為腿腳不利索的老人們提供方便,在此安靜念佛。經過東寮房過道,是一片開闊的生活區。一座400多平方米的舍利佛講堂,兼有講堂及齋堂兩大功能,大家飯時在此安靜過堂,平常或聽經聞法,堂前“歡迎您回家”幾個字,醒目且溫馨。
       早晚,大家在大殿內集中參加早晚功課。其余則各自念佛修行。聽經念佛之外,老人們灑掃庭院、清潔環境,并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既為鍛煉身體,又為愉悅身心。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同修共住,老人們在念佛上互參互學,在生活上互幫互助,共同的信仰,讓大家相互照應、團結和睦。在此安養的老人們,大多看淡生死,心態平和喜樂。修行念佛、了脫生死之外,安養部在當度法師帶領下,也不忘佛陀慈悲濟世之精神,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每日,居士們與老人們會圍繞在當度法師身邊聽聞開示,以佛法潤澤身心,在虔誠念佛的人群之中,偶爾會有一張護理床布置其后,躺在護理床上并不是遲暮老人,而是一位正直壯年的男子,名為郝師國,本是當打之年,卻因2009年務工之時不幸被木工板砸傷,造成了高位截癱,郝師國雖撿回了一條命,但從此以后,只能臥床度過后半生。父母不離不棄伴其左右悉心照顧,2013年時,郝師國母親也因操勞過度離開她割舍不下的孩子,自此只有父子兩人相依為命。從此以后,照顧郝師國的重任便落在其父親郝三鐵的肩上,本是頤養天年的年紀,父親卻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未曾休息過一天。
       一年除夕,父親郝三鐵感嘆著歲月不饒人,自己身體大不如前,轉頭望著躺在床上兒子:“師國,假如哪一天要是我不在了,誰能來照顧你,我又放心把你交給誰?”郝師國望著父親日益佝僂的背影,縱使眼淚已經在眼眶中打著轉,也抿住不讓其流下,“我不敢哭,我連去擦眼淚的力氣都沒有,父親怕我擔心,說完就去到墻后,我聽到了抽泣聲,三十多年,我都沒有見到他哭過。”郝師國回憶道,比起身體的傷痛,對于親人的愧疚之情,對于命運不公的自怨自艾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郝師國的內心,“其實我早就想過,不想去拖累任何人,想著自我了斷,手卻連握緊拳頭都做不到。”郝師國本也         學佛,無意間在學佛群里了解到奉化居士安養部與當度法師的事跡,便抱著“求往生”的目的聯系到當度法師,并將自己的情況告知法師。

“師父,我找到您不是想養老,我想來您這兒求往生。”郝師國請求道。

“不行。”當度法師正色道。

“師父,我活著苦,我不想拖累別人。”

“人來此婆娑世界,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你等待幾日,我來接你。”一句簡短有力的承諾,當度法師便將郝師國從山西順利接至奉化居士安養部,并安排義工妥善照顧。
       “師父,我現在不拖累我父親,我卻來拖累你們了,我卻什么也做不到。”初到安養部的郝師國躺在護理床上內疚道。“沒事。”當度法師輕輕握住他瘦削的手,“‘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或許大慈大悲的菩薩冥冥之中就指引我與你相遇,所以你要對佛法升起信心,能幫助到你也是我的福報,我們義工的福報。”……
       兩年過去,郝師國在安養部,不僅身體比從前健康強壯,內心也愈發充實、樂觀與堅強,從一心只想著自我了斷到如今積極面對當下生活,都離不開法師與義工們的悉心照料,“剛看到師國時,他把頭埋在被子里,只露出一個干癟的腦袋,自他母親去世后他就一直呆在床上,十二年沒曬過太陽,肌肉都已經萎縮掉,身上也生著褥瘡,我們就輪流給他擦洗按摩,天氣好我們就推著他出去曬曬太陽,去念佛堂和大家一起聽師父開示。看到他現在和來時仿佛換了一個人,我們也替他打心底里的高興。”義工們頗為欣慰地說道。郝師國也打趣自己,自從來到安養部都長胖了:“真的是安養部、當度         師父以及義工們的發心救了我,是師父的慈悲教化和智慧佛法讓我走出了內心的陰暗,我現在已經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解脫,再難的坎也要過,再難也要活下去。”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2885蓮花安養
        面對日益加劇的銀發潮,老年人口的安養、臨終關懷等已經成為需要迫切解決的社會問題,當度法師坦言:“目前居家養老是占主導地位的養老方式,但在居家養老概念的社會認知上仍然還很模糊,有不少人將居家養老混同為家庭養老,社會上也把一般性的居家服務視為服務的全部。然而,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服務,更需要精神關懷。在某種程度上,精神關懷比生活服務還重要和迫切。”
       為老人提供從生活服務到精神關懷的養老模式,奉化居士安養部已經做了良好的探索與實踐,于是當度法師發下大愿,要在全國2885個縣市區各建一座面向社會的佛教公益養老院——即“2885蓮花安養”公益計劃。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當度法師直言,佛教養老或許不能成為主流,但“2885蓮花安養”公益計劃的實施,不僅服務教內佛弟子的養老問題,更是給予老人們更多的選擇。法師深感一人力量的渺小,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這一條公益之路,2017年8月8日,法師開辦2885全國第一期公益養老義工培訓,到如今共圓滿辦學17期,培養全國各地養老義工人才3000多名,數百個專業佛教安養團隊遍布全國各地為公益安養事業發光發熱。
       大愿需大行,做佛教養老就要知國情,民情。2019年9月21日,由當度法師發起,佛教養老中國行正式啟程,義工考察團吃著清簡的食物,干著最累人的活,為老人義診、理發、剃須、剪指甲、洗澡、換衣……從中國最北端的北極村,到最南端的天涯海角,途經江西、遼寧、河南、北京、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行程2萬多公里,參訪養老院100多所,關愛老人3000多名,對中國基層養老現狀進行大規模的詳盡調查,獲得寶貴的一手數據與資料,并在浙江、河北、福建、廣東等地建成了11家佛教公益養老院與1家素食餐廳。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在黑龍江時,惜于因緣尚不具足,原本在此計劃建設的安養院并沒有順利落成,當度法師看著當地本因安養的老人們落寞的表情,他沒有絲毫猶豫,而是決定全部帶回安養。“公益就是不為自己,不能有私心,要無條件的去幫助他們,把老人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照顧。“
        如今,當度法師依舊踐行著自己所發的大愿,縱使前路漫漫,法師相信,只要意志夠堅定,佛法加持,行此大愿,佛祖定會相助。“我從小就愛看老人的樣子,不知道為什么,可能他們不再清亮的眼睛里,充滿了悲傷和承受,那是只要我們努力的活著,就終將體會的命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出家前我為自己而活,每天都煩煩惱惱,出家以后為別人活,換個方式就活得快樂,我亦很感激,在別人需要幫助時,盡我所能,去愛護和照顧,讓有緣的人得到服務,讓有愿的人得到成長;讓天下老人安心,讓天下兒女放心;讓佛教無限的慈悲慈愛遍布到每一個角落,我希望通過真誠無私的付出,給老人信心、希望、勇氣,用感恩的心歡喜過好每一天。”

(通訊員:韓萍  圖/朱江鋒)
佛教文化封面人物當度法師:以安養丈量我的信仰之路
        (責任編輯:土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