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關注爭鳴

馬伯庸分享“小說與中國近代醫事傳奇”: 用文學書寫大歷史夾縫里的普通人

核心提示:7月22日上午,作為受邀到2023第33屆香港書展現場分享的名作家之一,馬伯庸的演講堪稱火爆。

張  杰 

作為一名暢銷書作家、作品被改編成熱門電影的歷史小說作者,馬伯庸的讀者群堪稱龐大。722日上午,作為受邀到202333屆香港書展現場分享的名作家之一,馬伯庸的演講堪稱火爆。活動正式開始時間是上午十點半,封面新聞記者在九點抵達演講廳時,已經有大量讀者排隊入場。演講廳更是啟用了整個香港書展演講廳中超大規模的一間——坐滿大概有5000人。不到演講開始,整個演講廳已經座無虛席。在一個多小時的分享活動結束后,又有大量的讀者排起長龍的隊伍等待他簽名。

分享小說里沒有寫進去的生命故事

馬伯庸本場的演講主題是“小說與中國近代醫事傳奇”。之所以跟“中國近代醫事”相關,源于2022年馬伯庸創作出版的一本主題與中國近代醫療史相關的長篇小說《大醫》。圍繞這本小說,馬伯庸在本場演講中分享了他是如何開始寫這部小說,如何為這部小說搜集、研讀歷史資料,以及在搜集資料中他如何被歷史中普通人的命運故事所打動。在回答讀者提問環節,馬伯庸還分享了自己創作《長安的荔枝》等作品的契機,自己寫歷史題材小說的經驗、感受等等。

在演講過程中,馬伯庸重點講述了幾個他在查閱醫學史過程中,讓他深感震撼,但沒有使用在小說里的故事。其中一個是鐵肺的故事。上世紀30年代,美國一個百萬富翁的年輕兒子,來中國旅游期間,患上一種很嚴重的病癥,喪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當時的醫療條件,能維持他生命的只有一種叫作“鐵肺”的設置。他被塞入“鐵肺”里面,從北京被運到上海,又被運回美國。這個被裝在“鐵肺”的人,竟然又活了幾十年,而且生活質量并不低,還成立了家庭,生兒育女。“當時我查到這個資料,覺得特別傳奇。同時我也很感慨——一個人為了生命,可以付出多大努力。”

此外,馬伯庸還分享了他是如何從醫學執照、畢業證、病歷卡等檔案資料中的碎片信息,尋覓到珍貴的歷史信息,尤其是普通人在大時代轉換中,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勇氣。這也是他對歷史題材小說甚感興趣的原動力之一。在演講中,馬伯庸全程脫稿,對著ppt展示的舊照片侃侃而談,可見他對所講的故事,已經完全熟稔于心。

小說《大醫》的創作故事,緣起于2017年。當時馬伯庸受邀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職工做一場文化講座,順便參觀了院內的院史館。他驚喜地發現,這個院史館不簡單。館內的歷史文獻、照片和少數文物等,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會覺得枯燥。但天生就是吃歷史小說這碗飯的馬伯庸,卻從中敏銳地嗅到歷史與文學結合散發出的魅力氣息。接下來馬伯庸開始有意無意地搜集相關資料,也不斷進行調研。20191231日,他把《兩京十五日》的定稿交給編輯,甚至沒等到次一年的新年,就急不可待地打開一個新文檔,鄭重其事地敲下“華山醫院,第一章”幾個字,正式動筆。 20229月,馬伯庸推出最新長篇小說《大醫》,再現晚清一群“蒼生大醫”的故事。

不少人看到“大醫”這倆字,很容易誤讀成“太醫”。馬伯庸透露說,自己一開始就預想到這一層,但是他堅持用“大醫”作為書名,“因為我覺得那些醫生真的很偉大,我也想通過這個名字表達自己的一份敬意。”

寫《大醫》中間調劑狀態寫了《長安的荔枝》

醫學和醫學史是很專業的知識。為了寫好小說《大醫》,馬伯庸多次去醫院查檔案史料。“這是一個讓我很開心的事情。能看到很多平時接觸不到的歷史資料。在閱讀這些資料時,我經常會被史料里的只言片語,或者體現出來的小人物、普通人的生活、命運細節所打動。我們傳統史學里對大人物的關注非常多,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帝王家史,但對大時代夾縫中的普通人、小人物著墨、關注很少。當我從只言片語、字里行間看到一些小人物的吶喊、掙扎、訴求,就非常受吸引。因為我也是普通人。而且我認為,我們普通人對歷史的理解,要更多地從小人物的共鳴開始。理解普通人的命運之后,才能更理解大時代。縱觀整個近現代史,我能深切地感覺到,雖然有很多大人物站在歷史的潮頭,但普通大眾的存在,才是真正推動歷史潮流前進的動力所在。”

馬伯庸透露,在寫《大醫》中途,感到很疲憊,需要休息調整一下狀態。他調劑狀態的方法是寫一個短篇小說,“當時我看到大家都很熟悉的兩句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忽然我就想知道,當時這個荔枝到底是怎么從廣東運到長安的?路途那么遙遠,誰負責運輸?花多少錢?走什么路線?運完之后他怎么報銷的?這些細微的東西,史書上往往沒有寫。但是我覺得可以用文學的方式進行表現。我就試著去寫一個人把荔枝一路艱辛萬苦從嶺南運到長安,他的心情。”順著這些問題,馬伯庸的創作靈感一下子爆發,很快進入到一種沉浸式心流的狀態,“我當時特別興奮,幾乎是一口氣就寫完了。寫完《長安的荔枝》之后,我再回到《大醫》的寫作,感覺順多了。而且我發現,雖然一個時間設置在唐朝,一個是近代,但是創作的核心其實都是一樣的——要關注普通人的故事。”

下一部作品正在創作中:發生在漢代,與美食相關

馬伯庸的寫作路子擅于在歷史素材中尋寶,挖掘和捕捉歷史的某個耐人尋味的真實細節當成寫作的“藥引子”,然后發揮自己的理解、想象和表達力,寫成自己的作品。這種寫作路徑非常符合一個高度職業化作家的定義,其作品數量高產,質量穩定。當被問及下一部作品計劃。馬伯庸透露,自己正在寫的新作跟廣東關系密切,“故事發生在西漢時期,從一種美食入手來講述當時的廣東與中原的關系。希望今年年底或者明年,這個故事能完成,與大家見面。”

作為一名極為高產的創作者,馬伯庸創作了包括《兩京十五日》《長安的荔枝》《顯微鏡下的大明》《風起隴西》《七侯筆錄》《龍與地下鐵》等在內的一眾作品。近年來,隨著《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等相繼被改編后搬上影視屏幕,更讓馬伯庸成為影視IP市場的“寵兒”。

當一個作家的作品被成功改編成劇本,往往經常會被問及他認為的小說與劇本寫作的區別。馬伯庸也不例外。在提問環節,又有人問及這個問題。馬伯庸再次詳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小說是不是和劇本差不多,會寫小說一定會寫劇本,其實并不是這樣。這兩者之間距離還是挺遠的,幾乎是兩個專業。小說文本和編劇文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寫作表達體系。劇本寫作需要遵循視覺邏輯,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轉換成聽覺和視覺,需要呈現出一個形象,但小說不受限制,小說可以很抽象。同時,劇本還需要有一個線性邏輯,人物之間的轉場,他們兩個之間有怎么樣的邏輯關系?但小說不一樣,小說可以隨時插敘、倒敘,或者用第三方旁白來解釋。而且,劇本是一個龐大工業環節的一環,后面還有導演、演員等等,它是一個團隊作戰的東西。”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