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中國詩歌學會、《詩刊》社的詩歌資源和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各單位的融媒體建設水平,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和互動功能推進詩歌的創作和傳播,發現和培養優秀詩人、為讀者提供更多優秀的詩歌作品,中國詩歌學會與《詩刊》社擬于2024年元月起聯合創辦“中國詩歌e周刊”電子期刊。9月8日,主辦方舉行座談會,邀請詩人、評論家和資深編輯等出版界的專家,共同探討“中國詩歌e周刊”的辦刊理念、辦刊宗旨及欄目設置、內容編選、經營運營等系列問題。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山,《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出席座談會并講話,介紹了創刊的背景、意義和長遠規劃,并聽取了各位專家和詩人的建議和意見。會議由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主持。
“中國詩歌e周刊”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電子期刊,旨在借助傳統刊物和詩歌機構的專業隊伍,適應時代發展趨勢需求,編選詩歌精品,凝聚詩壇共識,打造詩歌品牌,加快詩歌經典化轉化,并以此為重要平臺進一步加強為普通詩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詩刊》社作者的服務水平。 作為創意人,王山認為,創辦“中國詩歌e周刊”是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重大舉措。在全民手機閱讀時代,由于方式、篇幅等因素的限制,一個學會或者刊物為普通會員服務的手段是有限的。中國詩歌學會和《詩刊》社作為“中國詩歌e周刊”的“出品人”,通過“中國詩歌e周刊”這樣一本電子刊物,就能夠盡可能地發揮優勢,為普通詩人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通過準確定位與合適的運營模式,可持續、高質量地為基層詩人服務。李少君談到,“中國詩歌e周刊”是中國詩歌學會與《詩刊》社的共同創意,它順應了未來詩歌出版的方向。與傳統出版物相比,電子出版物是當下發展趨勢。其海量容量和便捷閱讀方式是傳統出版物無法比擬的。“中國詩歌e周刊”,一方面要在欄目設置上注重獨家首發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中國詩歌學會、《詩刊》社與中國詩歌網的平臺資源。
與會的詩人、評論家及詩歌出版界的專家紛紛發言,認為“中國詩歌e周刊”的創辦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并對如何辦好這本電子刊物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中宣部出版基金辦財務處長吳穎麗談到,出版物的定位非常重要,欄目、作者群、讀者的定位,對于出版物來說有著主導作用。期待“中國詩歌e周刊”從內容到形式都成為一個全新的窗口,一個團結和激勵詩歌寫作者的全新平臺,一個呈現詩人朋友成果、受詩人愛戴的平臺。海南省作協副主席江非通過視頻的方式參會。他說,《詩刊》社與中國詩歌學會聯合推出的這個項目,是順應當下文化傳播發展趨勢的及時舉措。它立足于未來,具有一定的引導性和趨向性,因此也要更好地考慮到如何與詩歌界、與當下詩歌傳統認知對接的問題。過渡時期的這種樹立權威、與傳統對接的引導非常有必要。詩人雁西表示,“作為一個傳統的紙刊編輯,我也認為時代發展需要電子刊物。”他談到,“中國詩歌e周刊”作為中國第一本電子詩刊,它不是《詩刊》的電子版,也不純粹是中國詩歌網的一個新產品,而是一個強強聯合產生的具有延伸意義的、兼顧技術與藝術品質的、具有全新價值的電子出版物的東西。
中國詩歌網編輯部主任孤城認為,優質稿源的可持續性征集渠道的構建,是“中國詩歌e周刊”的關鍵所在。“巧婦能做有米之炊”,通過優化欄目設置、主題策劃,以及突出作者的青年性,鼓勵大學生詩歌創作等措施,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質量和保持可持續發展。詩人王夫剛談到,從詩人或者讀者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詩歌e周刊”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我們要考慮到的是它的周期性和持續性,也就是說,如何持久地維持高水準的狀態。
中國詩歌學會新媒體部主任安琪表示,在中國詩歌學會工作的這幾年,認識了很多默默無聞、熱愛詩歌的會員,形成了很好的互動。對于他們來說,“中國詩歌e周刊”是一個利好消息,他們的好作品能夠被發現、在更高的平臺來展示,將會是更大的激勵。2020劍橋徐志摩銀柳葉青年詩歌獎獲得者戴濰娜表示,“中國詩歌e周刊”是一個面向未來的事業。它不是詩歌對網絡時代的一種被動適應,而是詩歌與撲面而來的 AI時代的一種呼應。青年詩人葭葦談到,“中國詩歌e周刊”應該更加關注那些和泥土一樣普通的、認真用生命在寫作的基層詩人,讓不占據優勢資源的普通人被看見、被在乎,讓平臺的整合資源能夠為他們所用。中國詩歌學會新媒體部編輯趙云表示,“中國詩歌e周刊”的形式比較新穎。隨著載體的變化,閱讀的呈現形式也比傳統紙媒要豐富得多。此外,互動也是電子出版物的優勢,但它同時對運營的要求會變得更高。中國詩歌學會社會活動部主任馬文秀提出,可以跟各地作協、文聯合作,加強電子期刊的輻射和影響力。
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向大家介紹,中國詩歌網此前已經開發了電子期刊的功能模塊,為“中國詩歌e周刊”的創刊提供了技術可能性。他在總結發言時提到,“中國詩歌e周刊”是一個充滿詩意、充滿夢想也充滿勇氣的創意,能大大提高服務詩人的水平,豐富發現詩歌的手段,擴大優質詩歌出版資源的覆蓋面。通過座談,對創立和發展過程中有關可行性、持續性與長遠性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讓我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內容質量對電子期刊的重要性,堅定了我們創刊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