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8月26日,由西班牙《歐洲詩人》雜志主辦,《中國漢詩》詩刊、西班牙華文作家協會、歐洲華文筆會、歐洲新移民作家協會、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Utopia de las Artes協辦,北京城市未來文化藝術中心、河北胡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歐洲詩人》雙年度獎頒獎典禮暨“中國詩歌走向歐洲”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行。
詩歌作為一種跨越地域和語言、跨越種族與文化的文學載體,一直都承負著人們最隱秘的情感韻律,最激揚的思想與價值傾向,是最接近人類靈魂的精神載體。
作為一種文化輸出,中國詩歌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走出國門,走進歐洲了。早在17世紀,法國漢學家翻譯了《詩經》,引起法國詩壇對中國這部“絕美的鄉野詩篇”的關注和贊譽。1862年,法蘭西公學院教授德理文侯爵翻譯出版了《唐詩》,其中李白、杜甫、王維等中國唐代詩人精妙絕倫的詩作,引起了當時的法國文學界對中國詩歌前所未有的尊崇,波德萊爾就曾在詩中公開宣稱“吾之所愛,今在中國”。
在德國,歌德可能是最早喜歡中國小說與詩歌的。他在19世紀曾提出“世界文學”這一概念,在當時的歐洲文學界引起很大震動。到了上世紀50、60年代前后,西班牙馬德里菲出版社和西方雜志出版社,先后翻譯出版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詩詞選集,至此,西班牙讀者首次認識了謝冰瑩、余光中、徐志摩、郭沫若等中國的作家詩人。而到了近年,將中國的現代詩譯介到歐洲各國刊物發表或出版,就更多了。比如中國作家協會,或者一些高校文學院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對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雙向推送,各種官方、民間刊物的多語言譯介,包括雙語刊物《歐洲詩人》,以及北塔教授等人一直在編選出版的雙語詩選等,都為當代中國詩人的作品走向歐洲、走向世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毋庸置疑,翻譯與出版為中國詩歌在域外贏得更多讀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寫作者,作為詩人,該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廣闊的閱讀評價體系中,找準坐標,創作出無論語言技藝、精神層面,還是銘刻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上,數代人在生活、生產、學習、創造的實踐過程中,所積累和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特征,在如林的世界詩歌中彰顯我們獨特民族性的文本,則是更值得每一位詩人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詩歌立足于歐洲、立足于世界的堅實基礎。(女詩人詩選)
202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