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這個教育越來越“卷”的時代,很多家長都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盡早地給孩子灌輸各類知識,然而作家劉亮程卻在最近的一場名為“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劉亮程作品中學語文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與大眾認知相反的“知未必是知,后知才是知”的觀點。他以自身為例,“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才學到‘地老天荒’這個詞,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百般感受之后,突然跟一個詞相遇了,這以后才形成了我的文章。”在他看來,寫作的過程就是后知后覺地跟一個又一個注定會飽含你人生苦難的新詞語相遇。而在他的童年、少年時代,接受的更多的是自然教育而非學校教育,后來寫作所用到的詞語、句子,其實都是后學的。與劉亮程有著相似教育背景的,還有同樣來自新疆的作家李娟,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我們的語文教育,究竟是讓學生們“先知”好,還是順其自然,甚至讓他們“后知”反而對學習和成長更有利?像劉亮程散文這樣的文學作品進入教材,究竟應該如何教學,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7月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劉亮程作品中學語文教師座談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蘇州、無錫、南通等地的二十多位優秀中學語文教師參加座談會,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以及自己和學生對劉亮程作品的感受展開交流。本次座談會由“劉亮程作品(獨家典藏版)”的出版方譯林出版社和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暨出版中心共同主辦,作家劉亮程出席座談會,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語文特級教師汪政,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江蘇省語文教育研究院院長高峰,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暨出版中心主任何平作為特邀專家出席,本次座談會由譯林出版社副總編輯陸志宙主持,譯林出版社社長葛慶文出席會議并致辭。
“語文不僅是知識性學科,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一環,語文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審美;而劉亮程稱得上是‘課本里的作家’,他的《寒風吹徹》《今生今世的證據》等作品入選了多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一個人的村莊》更是受到萬千師生的推崇。劉亮程萬物有靈的文學書寫和獨樹一幟的散文風格對于當代青少年語文學習和審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陸志宙闡述了舉辦座談會的初衷。她表示,舉辦此次座談會,是希望與有著豐富教研經驗和深度人文關懷的一線老師和專家,從劉亮程作品延展開去,從學科教研和學生素養發展的角度,激發對當下語文教育的思考和討論。
劉亮程式“強體驗類”散文對語文學科教研的挑戰和開拓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陳興才老師首先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今生今世的證據》等文本,講述了以劉亮程作品為代表的“強體驗類”散文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挑戰——“刀尖上跳舞一樣的語言特別能打動我”,“這樣風格獨特的散文,我們如何去教學,值得思考”。劉亮程秉持著眾生平等萬物有靈的理念,他擁有對生命、對語言的獨特體驗,類似這樣的作家作品應該怎么講、怎么讀,以及為什么讀,成為語文教學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座教師認為,劉亮程式“強體驗類”散文在給語文學科教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豐富和開拓了學科教研的內容和深度。天一中學唐纓老師認為,面對這樣“強體驗類”文本,語文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大概就是劉亮程作品中的捎話人和轉譯者。與其強行去理解作家想說什么,不如去捕捉這個作家是怎么說的,以及這個作家和那個作家之間的細微的差別。“因為一個數學老師也會覺得劉亮程的散文好,但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說得出它好在哪里,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當中最要緊的一個把關。如果從言語的角度切入,把大人、小孩的經驗世界打開來,把那些傲慢的理論的東西暫時擱在一邊,耐心地去解讀,那么人會有一瞬間的覺醒。”
金陵中學葉海忠老師以《守夜人》中的夢境為例,認為劉亮程的文本具有不確定性和多義性,很難被框死在閱讀理解的標準答案里,鼓勵語文教育、文學鑒賞走向意義的生發而非終結。南京外國語學校的余一鳴老師認為,劉亮程老師的文章最好的教學環境并不是“課堂”,而是“原野”,這樣的環境能讓學生擺脫書本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理解“故鄉”。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張志強看來,語文學習的方式有刷題、讀書,也有閱世、觀物、明心、踐行。如果讀書時不能理解作者筆下的人間、萬物和內心世界,不能理解作者如何閱世、觀物、明心,踐行,閱讀和刷題一樣會成為深度語文學習的障礙。劉亮程的文字,教會學生如何閱世、觀物、明心、踐行,這才算真正的語文學習。他舉例說當年讓學生回憶高中階段印象最深的課文,學生選的最多的是《今生今世的證據》,雖然學生記住的都是“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等警句,“但他們受劉老師的影響,嘗試著留意、尋找自己在校園里留下的證據,而不只是急匆匆地向前趕路,從而讓生活變得有分量。”
劉亮程作品對于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母語寫作大有裨益
南京外國語學校蔣興超老師解讀劉亮程筆下人畜共生的世界,情感是可以互通,精神是可以共鳴的,學生可以從劉亮程作品里獲得許多言語的直覺和非常遼闊的審美空間,以及蓬勃的想象力,更可以從中感受到自然和村莊,完成精神的返鄉。南通開發區東方中學繆志峰老師認為劉亮程作品對于肉體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家園,閱讀劉亮程作品,會感到這個世界和我們一樣有生命的律動。在座的教師紛紛表示,閱讀劉亮程作品,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極大地豐富。
無錫市新安中學錢志萍老師從學生作文角度切入,發現很多學生學生作文言之無物,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母語表達能力,而劉亮程作品可以彌補學生在母語表達方面的缺失。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教師丁鋒表示,“像‘風是偉大的敘述者,它一遍遍描述過的山川大地,被我從刮過頭頂的風聲中辨認出來’,不僅準確地寫出了風的特點和作用,還能給人以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更加純粹、更加詩意的詞語、句式、修辭的表達經驗”。在這個“語言多元化”的時代,多閱讀劉亮程作品,有助于學生提高母語表達水平,進而真正傳承以母語為載體的中華優秀文化。在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張克中老師看來,學生是否讀懂劉亮程作品不重要,讀不讀才是最重要的。事實證明,學生們還是能讀進去的。張克中老師由衷地表示“我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充滿了無限的敬意,江浙兩省的孩子,兩三代人都受到了這些優秀散文作品的濡染。劉亮程所有的散文作品都有一個共性,他首先是悲憫了個體,然后是悲憫了所有生命的存在,這是我讀劉先生作品所擁有的最大的一種收獲。”
劉亮程值得長期閱讀和“自由”閱讀,更應該成為國民作家
高峰認為劉亮程作品是真誠而純粹的,語言上純凈而富有哲思,因此能收獲一代代師生的喜愛。與此同時,高峰表示,劉亮程作品和我們繁華的生活,以及師生的教學有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陌生感,陌生感則更讓人神往。對于學生來說,劉亮程作品可能稍有困難,但希望各位教師能用開放式、啟迪性的教學方式,不要強制闡釋,留有余地,讓學生保持長期閱讀劉亮程作品的習慣,將來隨著閱歷的加深,將來學生可能自然就懂了,正如劉亮程作品中的一句話——人會有一瞬間的覺醒。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王小東老師在發言中呼應了高峰教授的看法:“劉亮程作品是一種現象級的影響,感覺有點像閱讀魯迅作品的感受。初讀時壓力特別大,不敢輕易地表達對文本的內容、主題包括情感的判斷,但是一段時間以后,他的作品會在你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成為一代學生的共同記憶和精神密碼。劉亮程作品的標題,需要場景、情境和體驗支持的那些關鍵語詞,都在后來的生活中不斷地被確認、認可和認同,無可替代,這也非常符合劉亮程講的‘后知才是知’的生活和寫作體驗。”
何平認為,“教得好不好”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學生畢業后能不能回想起你的一堂語文課?你有沒有為學生此后的人生準備了一件“文學的行李”?至于讀,何平鼓勵師生共讀,鼓勵教師率先培養閱讀和寫作習慣,鼓勵學生把“自由閱讀”和“規范閱讀”結合起來,把“經典閱讀”和“通俗閱讀”結合起來,“要允許學生讀不經典的東西,也要允許學生讀不懂”。對于中學語文教學,師生共讀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而劉亮程就是一位適合師生共讀的作家。劉亮程作品不僅僅體現在課本或者試卷里,何平希望師生可以脫離課本,“自由”閱讀,劉亮程因此可以“自由”地出現在一代代學生的閱讀記憶里。此外,何平還認為,像劉亮程這樣的作家不應該只出現在課本中間,他更應該出現在國民的閱讀記憶中間,成為國民的閱讀記憶的一部分。他感謝在座各位教師對劉亮程作品的閱讀和推薦,他們的工作,正在推動劉亮程成為國民作家,成為國民閱讀記憶的一部分。
汪政作學術總結。他回顧自己曾經參與的語文教材編寫工作,以及將劉亮程作品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過程,并闡述了自己對于語文教育的一些看法:
第一,語文教育要具有當代性。語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融入當下的語文生活,以語文的方式與人交流;讓學生無障礙地、無阻隔地與當下的語文生活進行交互,擁有高質量的語文體驗,并能以語文的方式創造生活;第二,語文教育要引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中傳統的價值固然重要,而當代的價值更為關鍵。對于當代人而言,不僅要傳承傳統,更要具備當代價值、創造當代價值。劉亮程作品既有傳統的東西,更有當代的東西。學生當代價值的塑造、當代價值的養成至關重要;第三,語文教育是語文作品經典化的重要途徑。當代語文作品對語文教育貢獻很多,同樣,語文教育對當代語文作品的傳播影響也很大。像劉亮程這樣的作家,語文教育不能忽視,應該將他們推薦給學生,并與文學批評、文學史一起,為他們進入當代經典共同努力;第四,要不斷創新當代作品進入語文教育的渠道與方式。教師是其中的關鍵,一個教師的語文人生觀,語文世界觀與語文價值觀決定了他的語文視野,以及他選擇怎樣的當代語文作品,并有效地把它們推薦給學生。而從專業的角度講,一個教師的語文專業水平又決定了他在何種方式,用何種工具讓這些作品有效地進入孩子的閱讀視野,助力他的語文成長。
劉亮程對各位教師的發言和專家的小結作出回應。他表示,如果有機會,他愿意像一個中學生一樣坐在課堂中安靜地聽各位講他的文章,講《寒風吹徹》,講《狗這一輩子》,講《今生今世的證據》。《一個人的村莊》寫的并不是村莊中只有一個人,而是當他寫作村莊時,那段村莊歲月已經遠去,所有的生活都被遺忘在記憶中,但是一個人回來了,一個人在面對一片黑暗的、已經湮滅在記憶中的村莊獨自演說。這個村莊以前歸于來的地方,歸于時間和歲月,當寫作者開始面對它的時候,它歸于了文字。文學是做夢的藝術,文學是讓真實變成虛無,又讓虛無再度真實,在這樣來來回回的倒騰中,用夢的材料去塑造這個殘缺的現實,又用現實材料去塑造那個殘缺的夢,在夢與醒之間去呈現屬于文學世界的真。
座談會最后,葛慶文向參會的作家劉亮程和參會的各位專家、教師表示了感謝,希望各方一道努力,讓我們的母語教育更上一層樓,并以此為基礎,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