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湖南)
唐詩宋詞里的母親
一提起母親,一描述母愛,似乎誰都感覺字詞貧乏。但在唐詩宋詞里,那些抒寫母親抒發母愛的詩詞,是那樣豐腴,傳誦千年,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三歲孩童都會吟誦的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早年喪父的孟郊,當了縣官,母親來溧陽,他去城外接她,回來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提筆賦詩。母與子,線與衣,相依為命骨肉情。面對春陽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回報?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這是唐代杜甫的《無家別》。安史之亂后,杜甫回到家鄉,睹物傷懷:永遠痛別患病的母親,多年委身于溝溪邊。自己天生無能力,改變酸楚命運。人生若是無家可別,又怎能幫助天下黎民百姓?為忠舍孝,別無選擇。
“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這是唐代孟浩然的《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十五歲穿紅著綠的好時節,在慈母前享受天倫之樂。被推舉為孝廉只能遠離母親,卻時常向著故鄉秦川的方向遙表孝心。無奈之舉,自我安慰。
如果說前面幾位游子奔仕途、憂國憂民不能對母親盡孝,那么,李商隱是另類,他為母守孝三年,不但放棄了升遷機會,還丟了官。且看他的《送母回鄉》:“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好一個拳拳孝子。
“子別母,欲別牽衣意何苦。母有眾兒俱母憐,兒無別母兒誰乳。”這是宋代蒲壽宬的《子別母呈所翁陳先生》。孩兒與母親離別,拉著母親的衣服遲遲不肯松手,那份離愁何等凄苦!母親憐愛幾個兒女,離開了母親孩子誰來撫育?一幕“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的凄景呈現眼前。
“但使邦人,愛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舉。”這是宋代張孝祥的《蝶戀花》。詞人為官做事,受到當地百姓的關愛,這份愛,讓他聯想到了慈母。原來,做百姓的父母官,才可得到母愛般的關懷。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這是宋代王安石的《將母》。老母留在老家,兒女漂泊在外,月夜里聽到杜鵑啼叫,不管是天南地北都牽動老母心。
自古忠孝兩難全,唐詩宋詞里也不例外。“父母在,不遠游”之古訓,對今人更難企及,其實,在母親心里,兒女“遠走高飛”、“志在遠方”就是她的心愿。所以,兒女們也就借此來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