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田老師傳達的作家人格修養
■葉建華(北京)
在那個影視作品貧乏的年代,一部《閃閃的紅星》風靡華夏大地,《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斗》等歌曲響徹長城內外,這部電影教育激勵了幾代人。創作這部電影的著名作家李心田老師自然成為了廣大觀眾尤其文學青年們心中的偶像。
今年5月,我有幸在作家報.九龍峪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頒獎典禮及中國文藝家走進青州采風筆會期間結識了李心田老師及夫人吳女士。李老師年過八旬,兩年前腿骨骨折,行動不便,聽力視力減弱。他近年來推辭掉了許多社會活動。當得到《作家報》邀請時,克服困難欣然前往青州,體現了李老師對《作家報》的厚愛和對文藝事業的鐘情。
兩天的會議期間,我和藍星東大監審處副處長、淄博市義務獻血狀元楊勇同志主動幫助李心田老師的行動,有機會對李老師多一些的了解。李老師和夫人的言談舉止、處事方式和生活習慣傳遞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由此使我不禁思考,一個作家的成功,不僅需要文學才能,而且需要人格魅力。優秀的作品僅是冰山的一角,支撐冰山的是巨大的人格魅力。
一滴水能夠折射太陽的光輝。
讓我們通過幾件平凡小事,認識和解讀李老師及吳夫人的不平凡。
有求盡力滿足
李老師的出現,自然成了文藝工作者粉絲們的焦點。要求李老師簽名、合影者絡繹不絕。李老師盡管視力較弱,但始終樂呵呵的,滿臉笑容,在寫字本上寫“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詩在功夫外”等古詩詞勉勵文藝后生。當天陽光明媚,氣溫較高,汗水已濕透了李老師的襯衣腋窩,合影者接踵而來。我們攙扶著他的身體,明顯感覺到時間一長老人難以站立。但李老師仍然堅持著,不拒絕任何合影的要求。體現了李老師的隨和與仁愛。吳夫人說:“李老師一般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不能讓別人掃興。”一個總是想著別人的人,想不讓人尊敬都難。
節儉成為習慣
中國人崇尚節儉文化,唐代詩人李商隱寫出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的詩句,將節儉賦予了政治內涵。唐代詩人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詩更是婦孺皆知,廣為傳誦。然而解決了溫飽,過上了小康的人們,浪費現象十分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請客吃飯,剩余食物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司空見慣。然而,我在與李老師和吳夫人同桌吃飯時,李老師的一個習慣動作讓我震驚。吳夫人給李老師夾了一塊黃金餅,散席時,李老師將剩下的半塊餅用餐巾紙包好放在了口袋里,留著下午吃。據吳夫人介紹,李老師平時從不浪費糧食,家里誰要浪費東西他會批評誰。節儉的習慣陪伴李老師的一生。李老師的節儉習慣不能不令我們肅然起敬。
相敬陪伴一生
吳夫人慈眉善目、舉止優雅。雖年近八旬,卻耳聰目明、行動穩健。吳夫人為了支持李老師的創作,幾次調動工作,為成就李老師的事業甘當配角、默默奉獻。應該說,李老師的軍功章也有吳夫人的一半。據吳夫人介紹,他們結婚幾十年,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從未吵過嘴紅過臉。從餐桌上可以看得出來,由于李老師視力較弱,所吃的菜,都是吳夫人夾好放在盤子里,夾魚時會把魚刺挑出來讓李老師吃。李老師在吳夫人面前像個聽話的孩子,對吳夫人依賴有加。夫妻猶如船之雙漿,需要同心協力,奮力前行。家庭是驛站與港灣。李老師的文學成就離不開吳夫人的鼎力相助。當夕陽下,看見一對老人談笑風生,緩步而行時,不知讓多少人投去了羨慕的目光。
創作永不停息
人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也不乏有了創作成就之后停止不前的作家。李老師文學成果頗豐,聞名文壇,然而他的思考與創作永不停止。他在開幕式上的致詞大有王羲之《蘭亭序》開篇之風采,令與會點贊。他在往宴會廳的電梯前看見江南廳時,白居易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即從口中誦出,很難想象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記憶。當我第三次攙扶李老師到五樓房間時,他十分感激地說:“我看得出來,你是個樂于助人的人,是真心幫助我的人,我也沒有什么送給你的。你把地址留給我,記一下我家里的電話,不久我有一本新書要出版,到時我寄給你。”李老師的話讓我十分感動,終身難忘。兩天來,我接觸李老師的機會較多,我也很想讓李老師給我題字勉勵,但總不忍心勞累老人家,留下一個遺憾也挺好。
這就是我對李老師和吳夫人的初步印象。從李老師的言談舉止中,使我產生了許多感悟。作家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怎樣讓傳播的東西讓人相信,我想:不僅要有好的作品,而且要有好的人格。如果作家言行不一,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他的作品的生命力也不會久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學習、傳播李老師的人格人品,也許比起我這次獲得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一等獎的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