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京杭大運河,南潯作為一個江南古鎮,那粉墻黛瓦,那清水穿城,那稻浪白鷗,那人家枕河……這種傍水而居的日子,是無數大運河人們記憶中難忘一幕,也是江南水鄉一輩子的鄉愁印記。
慶幸的是,南潯古鎮這種特有風韻,在去年京杭大運河申遺中,唯一整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不久前,隨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團到南潯古鎮采風,可能與我最近忙于“一帶一路”工作有關,南潯古鎮那深邃的歷史文化,那清麗婉約的水鄉風情,那吳儂軟語的古樸民俗,已深深感染了我。
難道絲綢是人間最美麗的云彩?這才有了南洵古鎮那水一樣滑膩,那煙一樣輕軟,那云一樣飄逸,那花一樣盛放,帶著雨絲輕風的浸潤,帶著煙絲醉軟的質感,帶著春暖花開的富貴,款款向我們嫵媚而來。我像在南潯古鎮發現了一個新大陸:這是一座絲綢古鎮,正在蠶蛹化蝶!
1
有人驚嘆試問,緊緊相連與大運河,從古鎮穿越的母親河,流淌著清澈明亮的河水,為什么一流淌到了南潯這里就特別的——水晶晶?
莫非這里有“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池塘……甚至水晶晶的老者,水晶晶的靈魂。”出生在南洵的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用了六十六個“水晶晶”來形容他的家鄉,可見這是一個多么神奇的江南古鎮。
這之前,我一直以為南潯古鎮,是運河邊上長大的孩子?,F在走近一看,南潯還是太湖的兒子。這個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潯古鎮,確切說,她的母體屬于太湖水系,荻塘古運河僅似一條碧玉錦帶,縈繞在古鎮的腰際上。這苕霅溪的水呀,淙淙地流過天目山的余脈,然后循山流下,經過漾、蕩、河、港,在南潯古鎮與南下的運河之水匯合后,這水又立馬逐漸澄明,水清如鏡。聽當地人介紹:“這里的水曾經沾染過絕代佳人的秀色,相傳美人西施姑娘入吳途中,在南洵洗去故國的脂粉,美麗從此在這里靈動起來。”
后來我們在當地老百姓菜園中,找到了這一叫繡花錦的菜。不僅菜汁中有一種清香,而且還有一種比普通蔬菜糯軟得多的愜意。在這里“水晶晶”的南潯古鎮,不但成就了南太湖之畔的魚美之鄉,而且還孕育著一個享譽全球的絲綢之府——蠶絲織成的錦繡天堂。一位當地叫高銓的先人,在《吳興蠶農》書中寫道:“絲由水煮,治水為先,有一字訣,曰:清,清則絲色潔白。”過去這里的人,對蠶絲質量好壞的評斷,最簡單的辦法是,用銅鈿掛在所繅的一根絲上,越能承重,韌性越強的絲則為上品。
采風中,我在當地輯里村見到,這里早有“水重絲韌”的傳說,該村穿珠灣、西塘橋河之水,不僅清澈,而且水中礦物質較別處要豐富得多,甚至十斤一桶的水,比別的地方會重二兩。所以這里所繅的一根絲,掛兩枚銅鈿不會斷。
一河好水,催生了南潯一地蠶寶寶喜好的桑田;而這好水,又引來古鎮迷人的山色水韻。這才使得這里,山因水而更明亮,水出林而更純潔。只見水中星月,小樓人家;橋影似虹,船舶如梭;無處不透亮,何處不生輝!何等的古鎮風流,全都倒影在山水之中。難怪徐遲要像串起一串珍珠似的“水晶晶”的形容詞,夸贊家鄉小鎮。
我承認,我與作家采風團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我從就是在運河邊長大的,由于大河的情節,我格外欣賞一條大河從家門口流過,有時波瀾不驚,有時涓涓溪流,看不見大起大落,看不見氣勢磅礴。當一方生長詩思靈氣的甘美水土,南潯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具的文化魅力慢慢溢滿而出,然后把我們深深地吸引,誘惑我們迫切想要走進并感受她的真實。
難道運河之外真的有大湖,太湖之外真的有大海?看來在這里,古鎮呈獻給我們的已不只是一條河,當它把北國和江南、荒漠和大海、西域和東瀛、太平洋和印度洋甚至地中海牽起手時,誰都沒有想到,南潯古鎮竟破天荒,演繹了一個跨越東西方絲綢之路文明的燦爛史詩。
這是需要多么大的膽識和氣魄呵,水晶晶的南潯古鎮,難道就因為有了令人夢思的絲綢,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心靜如水,雅致如河,這時所有塵世的庸俗與喧囂都與我們無關——
在這里,時光就像溪水一樣流淌,雖不會為誰停下腳步,但會以各種方式讓我們回望。而文靜的大河又像一位美女,每天都用母親般的乳汁滋潤著兩岸。在天風河雨的波浪涌動中,讓我們觸摸到大河的脈絡,感受到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深厚瑰麗與博大。
2
在這里我們驚艷發現,緊緊相連與絲綢之路,從南洵古鎮的制造與跨境貿易平臺上,那些不盡的美麗絲綢織錦,為什么一集結到南潯這里就特別的——水靈靈?
莫非這里有水靈靈的河溪,水靈靈的桑田,水靈靈的民俗,水靈靈的村落……還有水靈靈的蠶絲,水靈靈的蠶寶寶。我想用六十六個“水靈靈”,來對應徐遲的六十六個“水晶晶”,目的就是要喚醒人們對南潯的美好與向往。
走在古鎮,我們得知南潯至今依然保持著清末明初的風貌,一條大河自南至北,穿鎮而過。黛瓦粉墻的民居,傍河而列,在河柳和古木的掩映下,組成了長長的河街,仿佛修長美女穿著一件美麗絲綢旗袍款款而來,這是一種多么漂亮而有精神的水靈靈。
漫步古鎮街頭,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的老米行和雜貨店的招牌,還有“劉氏梯號”、“絲業會館”、“求恕里”、“張石銘舊宅”等舊跡,依稀可見當年絲綢的繁華。南潯以前主要是靠蠶絲業發家,“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早在南宋時就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清末明初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當我們在這里可以見到天下最漂亮的絲綢,這是一種多么光鮮而有生氣的水靈靈。
來到古鎮村舍,輯里湖絲作為南潯古鎮特產,“輯里湖絲”又稱“輯里絲”,是絲中極品,因產于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如果說浙江是江南絲綢文化發祥地之一,南潯“輯里絲”則是江南絲綢之最。那天我們來到當年的南潯商會,現為輯里湖絲館,我主持了中國報告文學創作基地、浙江省報告文學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時,就像為大家表演現場繅絲的過程,這是一種多么榮耀而又偉大的水靈靈。
說到這里,人們不免欲問,南洵古鎮的蠶絲,究竟是靠什么發跡的?經向當地人請教,他說:“南潯地處北緯三十度線上,全年大于十攝氏度的積溫超過五千攝氏度,年日照時數為二千小時,常年積水量在一千二百毫米左右,氣候和地理環境適宜種桑養蠶。”
在這里桑蠶業,開始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富裕生活。至今南洵古鎮民間還流傳著“蓬頭垢面四十日,油頭光臉整一年”的俗語,形容當時南洵古鎮一帶的蠶農們在養蠶季節辛苦勞作四十多天,之后能夠過上一年的富庶生活。這時絲業的興起,又成就了南潯一批大賈巨富,讓他們成為了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當地人們習慣按財富的多少,以動物形體的大小,把這些絲商分為“四象八牛七十二條黃金狗”。資產過千萬兩白銀的稱為象,過百萬的稱為牛,在五十萬兩左右的就叫做金狗。有資料證實,南潯絲商群體的財產總額在六千萬兩至八千萬兩,相當于當時晚清政府一年的收入??梢姡胺Q富可敵國。
在這里,南潯古鎮開始名揚四海。就像如今南潯傳說著一句民諺:“七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明末南潯,相隔七里出了三位閣老,有趣的是他們與南洵絲綢結下不解之緣。一位在他的《涌幢小品》中贊美說:“湖絲惟七里絲尤佳,較常價每兩必多么一分。”一位把生意做到朝庭中,據傳清王朝內務府規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龍袍鳳衣,必須用輯里絲做織造原料。還有還有一位通過“走出去”,把南潯輯里絲做到國外,以其“白、凈、柔、韌”的特點,首次把中國商品在世博會上亮相。
南潯財富快速結聚,關緊就是重走絲綢之路,據當時《廣州海關十年報告》:“直到一八七0年為止,從上海出口的絲完全是輯里絲。”所以浙江民間有“江南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富起來的南潯人家,這時又在南潯大建豪宅、修造園林。自南宋至清代,古鎮上的大小園林多達二十七處,至今幸存的有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莊、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為江南所僅見。
位于潯溪西岸的“張石銘舊宅”,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建,建于清光緒年間,舊宅占地六千五百方,建筑面積七千來方,五落四進,有中西各式樓房一百五十間,是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號稱“江南第一古民宅”。
整座豪宅既按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筑格局建造,又巧妙地結合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筑群,相互聯通,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的經典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許豪門舊宅體驗中西合璧和眾多江南古鎮一樣,南潯,具有典型的水鄉風貌,烏瓦粉墻,河埠石階,木柱廊檐,小船來往。然而,隨著“西學東漸”思潮的涌入,眼界開闊做外貿生意的南潯富商,給這座小鎮,深深的打下了“中西合璧”的歷史痕跡。
是的,在南潯,總讓我有一“絲”牽掛,讓我欲罷不能,我多想做南潯古街一塊石板,還想做古運河纖道一把土,在悠悠的時光里與古鎮一起慢慢老去!
3
古鎮的古由來已久,古鎮的絲拉長了時光。在古鎮一路走來,我們很容易發現,南潯是水做的,而絲是水養的,南潯人的夢想又是從破繭開始的。所以,這才有了古鎮上下五千年,為什么一來到南潯這里就特別的——水燦燦?
莫非這里有水燦燦的蝴蝶,水燦燦的微風,水燦燦的團扇,水燦燦的葚果……水燦燦的綢緞,水燦燦的絲綢行之竹。那云淡風清的絲綢啊,仿佛紡機一樣,把繽紛的“六十六個水晶晶”、“六十六個水靈靈”勾進時光,把最亮鮮的六十六個“水燦燦”灑進我們的生活。
——這古鎮因有“水燦燦”而繁華。繰車之聲,連甍相聞”,“機杼之家,相沿此業”,這是自唐以來“絲綢之府”南潯的繁華。
誰都知道,絲綢是紡織品里的“貴族”,優裕而從容,不需要涂脂抹粉。她的品質就是她的招牌,一出生就耀眼一方。正因為當年古鎮家家種桑,戶戶養蠶制絲,這才成就了南潯破繭走進絲綢之路。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要讀懂她,我們還應了解南潯與蠶絲的淵源。
“織回文之重錦,艷傾國之妖質”。據說,早在五千年前,南潯這里的絲綢就已經出世。人們在南洵郊外的錢山漾出土的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碳化的絹片。這批國寶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世界上發現并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也是人類最早利用家蠶絲紡織的唯一現存實例,再次印證了“世界絲綢之源”源自東方。
于是,南潯自唐代起即為蠶絲的重要產區,又以輯里絲為最佳。兩千多年前中國與西方就開始了絲綢貿易,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自明代海路貿易開通以后,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人們冷落,鴉片戰爭后,南洵絲商抓住機遇,開創了近代中外貿易的先河。如今在上海圖書館珍藏著一套徐氏家譜,上面就記錄了輯里湖絲,由海上絲綢之路到英國展出的無限風光。
——這古鎮因有“水燦燦”而神話。輯里湖絲,貿易海上,“四象八牛”,富可敵國,這是嘉業南潯近代創造的神話。
近代一八五一年,南潯輯里村人徐榮村,把自己經營的十二包“榮記湖絲”,千里迢迢送到英國倫敦,參加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竟破天荒奪得金質大獎,一舉成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親自頒獎,還贈送“小飛人”(天使)畫像。輯里湖絲在英國獲獎后,外商對湖絲更是趨之若鶩。為了直接和洋商打交道,這些南潯絲商竟然很快地學會了外語。南潯絲商通過努力,開始成了上海灘上的風云人物。而“輯里湖絲”的買賣,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興盛。
漫漫絲綢之路,陣陣駝鈴之聲。這就是說,自公元一八四四年上海開埠后,中國絲綢收獲過舉世矚目的輝煌。以“輯里湖絲”為代表的中國絲綢,以及以富可敵國的南潯絲商為代表的中國絲人,曾經生龍活虎地活躍在世界經濟大舞臺上。
走在古鎮上,如今我們仍能見到絲綢生產工藝: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出版于十九世紀60年代的《上海新報》上,每天都有“輯里湖絲”的報價。絲的價格行情,也像今天的股票行情一樣不斷變化。同時代的英國倫敦,還開設了南潯絲交易所。
在這里,我還要提醒人們的是,南潯古鎮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的秘訣,遺存至今的不只是一靠水二靠絲,這里還有一個秘訣:就是靠讀書。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的讀書水平,社會文化和歷史就是通過讀書而代代相傳、繼往開來的。
那天,我們作家采風團走出了張石銘舊宅后花園,沿鷓鴣溪北行不遠處,就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小蓮莊。這座私家花園里,最誘人的是“嘉業堂藏書樓”,作為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為劉承干所建,于一九二0年初冬破土,耗時四年而竣。藏書樓建成以后,劉承干又不惜重金,陸續增添,自稱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共十六萬冊。嘉業堂藏書樓是一座回廊式的磚木結構、中西合壁的兩層樓房,分前后兩進,每進面寬七間,左右廂房各六間,共五十二間皆為藏書之庫房。
因劉承干曾捐巨資助修光緒皇帝的陵墓,宣統皇帝賜以“欽若嘉業”的匾額,故以“嘉業”為藏書樓之名。文革期間,幸虧周恩來總理下令,才得以被完整保存下來。目前這座藏書樓已作為浙江圖書館古籍館藏書地。
——這古鎮因有“水燦燦”而更有底氣。千年運河、絕版古村、?;~塘,綾絹工藝,這是打造“絲綢小鎮”底氣十足。
難怪在絲綢行業中,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世界絲綢看中國、中國絲綢看浙江、浙江絲綢看南潯。千百年來,東西方的多元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蕩、借鑒吸收,積淀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絲綢不僅是歷史上中國向世界貢獻的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東方文化的主要載體。
近年來,國內低碳環保理念漸入人心,由石油提煉的合成纖維制品逐漸被消費者舍棄,影響生態和糧食安全的棉花產量只減無增,皮草制品也在“保護動物”、“拒絕血腥”的口號中遭受抵制。所以,天然的“纖維皇后”蠶絲——有重回王位的機會。
正如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座談會上,與南潯書記葉理中握手時語重心長說:“南潯古鎮要保護好!”為此,南潯正在尋找古鎮保護的突破口,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在南潯古鎮輯里村建設一個國絲文化園。如今,一場絲綢的傳承和保護正在發展壯大中,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保護南潯絲綢文明,傳承中國絲綢品質,促進世界絲綢之路輝煌再現。
一條蠶,一根絲,中國這一古老而綿延至今的產業奠定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輝煌。走在絲路上的南潯古鎮,覺得有太多的故事等待敘說,有太多的人物等待追憶,有太多的愛情等待呵護,有太多的夢想等待延續。這晚,我們坐在一個叫穎園的飯店,這里過去是一個絲商的古宅。晚上我在這里寫了一首《南洵蠶花》的詩——
“我們的船行,如一條孤獨蠶蛹/從船娘搖擼聲中,我們聽到蠶寶寶的呢喃/誘色的旗袍與美人,我們嗅到西施姑娘胭脂香//哦,我多想做條蠶,撲伏在她的風景/穿越古鎮厚重的石板,趟過那些保留騷動的河水//我知道每一片桑葉,都有情夢升起的風帆/我喜歡你,長的葚果/那不只是性感,更愛啜你的甜蜜……”
這里我還要問的是,誰有資格說自己是一座蠶絲的古鎮?誰有底氣說自己是一方蠶絲交織的水土?誰有理由說自己是一部蠶蛹化蝶的傳奇?我想,只有這里才配得上——
中國絲路,路起南??!
作者簡介
張國云,工商博士,哲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已出版《走進西藏》《穿透靈魂》《叩天問路》《云邊書話》《水流云在》《一條大河里的中國》《致青藏1——我的藏區生活》《致青藏2——生命在無人區》等作品。
曾獲冰心散文獎、人民文學獎、詩刊獎,浙江文學獎,獲中國時代藝術文學貢獻獎,被譽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區”——寫書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