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文藝是民族精神散發的火光,引領全民族奮勇前進。回望2015年,中國文學藝術創作領域成績斐然,作品數量迅速增長,整體質量穩步提升,無論是平地而起的原創,還是站在經典巨人肩膀上的再加工,都富有飽滿的思想性、精湛的藝術性和深刻的民族性。這一年來,在藝術層面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勇敢嘗試,用激情和夢想奏響了鏗鏘的時代凱歌,記錄并指引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
以豐碩成果
實現持續的繁榮
作為文學創作的重頭,長篇小說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15年8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評委們從2011年至2014年間出版的252部 參評長篇小說中甄選出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5部獲獎作品,受到了專家和讀者的廣泛認 可,被普遍認為“體現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思想高度和藝術水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數目不斷增加,反映了長篇小說創作出版 的持續繁榮,同時也反映出作家們參評茅盾文學獎的熱情不斷高漲。
具體到2015年,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白燁認為,長篇小說創作在這一年表現出數量略有下降、質量明顯上升的基本態勢。今年一些卓有實力的作 家相繼推出直面當下現實、藝術上精益求精的小說力作,在不同題材領域都有重要的收獲。如閻真的《活著之上》、遲子建的《群山之巔》、王躍文的《愛歷元 年》、范穩的《吾血吾土》、劉慶邦的《黑白男女》、周大新的《曲終人在》、曹文軒的《火印》等,均以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向上向善的思想主題,給人以藝術 的感染與精神的啟迪。“當下的長篇小說創作較之過去,更接地氣,更有正氣。”白燁說。
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成為中國獲得這一獎項的第一人。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人民文學》雜志繼英文版、 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后,又推出了德文版、俄文版和日文版。2015年,中國文學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在世界文學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 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的主題,便定為“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中國文學與中國精神”。在全球化背 景下,在世界文學格局中,中國文學如何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文學創作如何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如何回應和激活傳統資源,表達中國經 驗?相信未來一段時期都將是中國作家需要認真思考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創作導向
電影票房高歌猛進、電視節目豐富多彩、戲劇作品好評如潮……這一年來,藝術創作領域碩果累累,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各種需求。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指出,這一年來,電影產業發生了積極變化,《狼圖騰》《捉妖記》《大圣歸來》《滾蛋吧!腫瘤君》等國產電影在注重藝 術質量的基礎上,向觀眾傳遞健康積極的價值觀,以正能量和高品質吸引觀眾,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在電視劇方面,《平凡的世界》《嘿!老頭》 《虎媽貓爸》等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聚焦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生活變遷和理想追求,兼具可看性和思想性;古裝題材電視劇《瑯琊榜》《羋月傳》摒棄戲說套路, 拒絕粗制濫造,從藝術創作上精益求精;《偽裝者》《于無聲處》《寒冬》充分尊重歷史和客觀邏輯,主動在故事講述、人物塑造等方面嘗試創新;還有大型紀錄片 《記住鄉愁》、綜藝節目《挑戰不可能》等,均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
2015年舞臺藝術領域獲得的成績亦是熠熠奪目,其中有兩部作品讓人印象尤為深刻。1945年歌劇《白毛女》在延安公演,造就了民族歌劇史上的 一座豐碑。70年后,文化部組織復排新版《白毛女》并在全國巡回演出,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文藝前輩們一絲不茍、精雕細琢的創作態度以及尊重群眾、拜群眾為師 的創作方法——而這正是我們今天應該傳承的精神。改編自英國小說家邁克爾·莫波格同名小說的舞臺劇《戰馬》在北京首演。演出對人與馬之間深厚情感的細膩描 摹,讓和平、友誼、勇敢、堅韌的主題愈加深入人心,也與“呼吁和平”這一世界主題緊密呼應,無論是在創作、孵化、制作還是舞臺技術領域,抑或是理念和職業 精神上,這部作品都讓國內戲劇界看到了差距,得到了啟示。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楊洪濤認為,“種種現象證明,唯有有筋骨、有道德、有靈魂的作品才能經受得住時間的推敲和考驗。因此,藝術創作 者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時善于利用多種傳播手段和媒介技術,運用現代語態和先進理念,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
用中國精神
展現文藝的風采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文藝創作可謂是一大亮點。中國文聯組織召開了“抗戰中的中國文藝”座談會, 策劃攝制紀錄電影《抗戰中的中國文藝》,舉辦抗戰電影展映、“鑄魂鑒史、珍愛和平”美術展、“歷史的回聲”抗戰歌曲音樂會、“向和平致敬”曲藝節目展演、 “保衛黃河”舞蹈專場晚會、“歷史不容忘卻”攝影展、“和平與正義之聲”歌謠與抗戰研討會、抗戰傳記文學評鑒等一系列文藝活動,以多種藝術形式弘揚民族精 神、凝聚愛國力量。
在影視劇創作方面,電影《百團大戰》《戰火中的芭蕾》《誘狼》《開羅宣言》《根據地》等,在創作上逐步回歸理性,傳遞出了有價值的審美品位和有 意義的思想內涵。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東方戰場》《黃河在咆哮》等,將重大歷史題材與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故事巧妙相融,制作精良、場面恢宏,受到廣泛 好評。紀錄片《燃燒的影像》《東方主戰場》《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等,根據塵封的歷史遺存、最新史料的披露和新近挖掘的采訪成果進行重新梳理詮釋,力求通 過真實影像的傳播銘記歷史,喚起偉大民族的覺醒。
在戲劇創作方面,文藝工作者創排了大量反映抗戰的劇作,如京劇《西安事變》、兒童劇《紅纓》、話劇《中華士兵》、芭蕾舞劇《八女投江》、評劇 《母親》、晉劇《紅高粱》、京劇《楊靖宇》、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續范亭》等。這些劇作并不是簡單再現英雄人物或照實演繹歷史事件,而是富有深意,融入了作 者對戰爭、生死、人性的深度思考,人物鮮活,生動感人,震撼人心。總而言之,2015年涌現的抗戰題材文藝作品,用中國精神展現出當代中國文藝的別樣風 采,成為對中國文化繁榮發展喜人形勢的一次集中展示。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李蕾 饒翔 蘇麗萍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