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我們既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殷實,又要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為文化系統指明了“十三五”時期需要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列為文化重大工程,成為脫貧攻堅與實現小康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提到,要改善市縣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設施條件;提高村級綜合文化中心功能和使用率;貧困地區縣縣配有流動文化車……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至今還存在哪些短板?如何來補齊這些短板?代表委員們在全國兩會期間開啟了一場“頭腦風暴”。
哪些短板需及時補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初具規模,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也已在全國鋪展開來,但很多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仍未完全覆蓋到。”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說。
楊麗萍以多年來在基層從事文化工作的經驗,總結出目前公共文化建設的三大短板:一是地域發展上存在強弱之分,發展不均衡,離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均等化仍有一段路要走;二是普遍存在于基層的共性短板,即文化人才稀缺;三是文化活動的內生動力不足,尤其是鄉鎮文化站文化活動的質量與數量仍上不去。
“很多村一級的綜合文化中心設施匱乏、利用率低,往往只掛著一塊牌子,無人問津,更加談不上開展文化活動。這便是最為直觀的短板。”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說。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陳力看來,短板體現在各方面的投入不足與發展不均。“沿海發達地區的公共文化投入、體系建設、發展趨勢都很好,甚至趕超西方發達國家,但中西部地區文化設施資源稀缺,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版圖上的相對短板。”
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與服務能力普遍好過鄉村,這是不爭的事實。陳力認為,各地方情況不同,具體要看是否能滿足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短要看能否惠民,怎樣補也要因地制宜。
“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方法和機制也有短板。例如,有些惠民措施推廣到基層后,得到的效果卻并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運作方法研究不夠,這是最復雜的短板。”陳力坦言,根據不同的經濟水平、不同的人口結構、不同的文化環境等建立起因地制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實不易。
如何補齊短板
“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是四川不得不面對的特殊省情。”此次參加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帶來了《關于將“文化惠民扶貧行動”納入國家脫貧攻堅規劃體系和行動計劃的建議》,其中提到,建議實施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工程,進一步豐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供給力度。
四川境內,秦巴山區、烏蒙山區、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四大連片特困地區面積占四川全省面積70%以上,“國貧縣”和國省片區縣88個,幾近四川省區縣總數的半數。“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要緊緊圍繞‘文化惠民’與‘精準扶貧’來開展,要落實到村、到戶、到人頭。”鄭曉幸介紹,在四川省內,文化惠民扶貧的對象為該省建檔立卡的11501個貧困村的168.48萬貧困戶,涉及497.65萬貧困人口。
“今后,我們將著力推進《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貧專項方案》重點工作,按照精準扶貧的總體要求,達到精準‘輸血’、文化‘造血’、文化育人三項文化扶貧目標。”鄭曉幸說。
“政府要引導好,搭建好平臺。陜西目前已有1600多個文化站,基本實現全覆蓋,村一級大多也都有了文化活動室,接下來要做的是進一步推動其提升利用率與內容質量。”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說。在陜西,越到基層,戲曲文化越興盛。“民眾對地方特有的藝術形式渴求度極高,秦腔、眉戶、碗碗腔等都很受歡迎。要讓老百姓一個月有一場戲看,要讓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大戲臺,每個村有一個小戲樓或戲臺,省市縣鄉村五級都要有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劉寬忍建議,應繼續保證和推進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納入基層干部政績考核這一措施。“在陜西就有好現象,隨著這一舉措的逐步實施,基層領導也更為重視公共文化,這樣也從另一方面保證公共文化能落到實處。”
激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走到貧困山區后,我才深深地感受到當地民眾對文化的渴求。”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美協主席王書平以平日里下基層采風的經歷,在此次兩會中帶來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提案。他認為,要想讓農民物質精神都富足,文化之力必不可少,要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
在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看來,在基層農村“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可以用“綜合”的辦法。“村中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可與宣傳、廣電、體育、普法等多部門合作,讓它的職能變多,這樣一來,人員編制和資金也許可以得到緩解。”
除了巧用設施外,服務內容才是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核心。“要提前做好相關研究工作,切實了解農村百姓具體的文化需求,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和背景,為基層農村百姓量身打造文化產品。”李修松說。
對于村一級文化人才的供給問題,楊麗萍表示,很多農村都有文化能人、文藝骨干,建議推廣建立在村級聘任文化協管員的制度。“如果各村都有文化協管員,再加上各級政府加大相關的投入,農村的公共文化面貌會有質的變化。”
如今,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是今后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方式,也是公共文化建設的重點方向。“現在國家所投入的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在基層特別是農村還很少,并且還不為人所熟知。”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張亞英建議,“要整合現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項目統籌推進,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逐步讓移動數字服務和遠程數字服務普及到村。”